• ISSN 2096-5516 CN 10-1536/R
  • 主办单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专辑

综述与进展
本专题列出本刊发表的综述类和研究进展类文章,方便读者查阅、引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王昊, 卢太坤, 朱飞奇
    PDF全文 (43) HTML (18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主要发病机制包括大脑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神经元氧化应激、脑微循环障碍等。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肝脏与AD发病密切相关,肝脏不仅是外周清除Aβ的主要器官,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的AD病理改变,包括认知、情绪、脑灌注和脑代谢。本文对肝脏参与A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行阐述,期望从干预肝脏疾病的角度寻找更有效的AD治疗方法。

  • 吴麒
    PDF全文 (22) HTML (117)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者数量将会急剧增加。抗Aβ抗体lecanemab和donanemab的3期临床试验显示出积极的成果,成功地将AD的进展减缓约30%。尽管这一进展令人鼓舞,但要实现AD的彻底治愈,仍需探索更多创新的治疗策略。近几年,由于tR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tRNA修饰缺失的表征已经成为AD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作为蛋白质翻译的重要参与者,tRNA修饰的缺失导致tRNA结构稳定性、蛋白翻译效率和准确性下降。tRNA修饰缺失能够通过错误折叠蛋白质的异常积累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参与AD的进展。研究表明过表达低修饰的tRNA能够恢复蛋白质稳态和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因此梳理AD中tRNA修饰的缺失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手段。综述了AD中tRNA的U34,m5C和m1A修饰缺失的最新进展,强调了靶向tRNA治疗AD的重要意义。

  • 高山山, 马跃, 郭春蕾, 罗屹, 陈庆燕, 方继良
    PDF全文 (25) HTML (87)

    认知障碍作为最易致残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引起重视。神经影像学作为客观指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尽早发现帕金森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生。现从帕金森-主观认知能力下降(PD-SCD)、帕金森-轻度认知障碍(PD-MCI)、帕金森痴呆(PD-D)三个方面,综述对此类疾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检索后发现,PD-SCD诊断标准不明确,但少量研究报道其存在广泛大脑皮层活动和深部白质改变;PD-MCI除明确与帕金森多巴胺系统功能相关,其白质改变已涉及海马等记忆相关结构;PD-D在PD-MCI的基础上白质病变进一步加深,灰质萎缩明显,脑网络功能受累范围进一步扩大,包含基础感知系统障碍。

  • 许飞, 唐汪军, 洪梦颖
    PDF全文 (27) HTML (90)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变性疾病,而电针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途径。对近年来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探究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借鉴。

  • 朱琳, 严峰, 褚玉雄, 肖世富
    PDF全文 (44) HTML (217)

    超高龄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易漏诊和误诊,已成为老年人的重要心理健康问题。定期评估情绪状态,有助于为超高龄老人及时制定干预措施。综述了超高龄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对这类患者宜及时采用适当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治疗,期望为超高龄老年抑郁症的诊疗提供参考。

  • 周艳星, 肖小华, 梁春华, 颜学勤, 胡火有
    PDF全文 (118) HTML (457)

    探讨AD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总结当前针对AD神经炎症的药物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神经胶质细胞抑制剂(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炎症介质抑制剂(如单抗类、TNF-α抑制剂等)、抗炎siRNA治疗、抗炎中药等,对比了上述药物在A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讨论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马琦, 冯朋
    PDF全文 (57) HTML (36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目前影响人类生活的一大病症,探究AD病因、找寻治疗方法是该领域学者的重要工作。当前,一种闪烁刺激疗法——通过伽马振荡降低β-淀粉样蛋白含量以达到治疗AD的方案已取得初步进展,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方向。本研究介绍了闪烁频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案和原理,阐述了40 Hz闪烁刺激对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并对该方案目前的局限进行分析,旨在为未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陈旭辉, 贾梦真, 胡俊, 陈娇, 林志坚, 张晨, 杜芳, 孙永安
    PDF全文 (30) HTML (663)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唑吡坦)适用于失眠症的短期治疗,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疼、跌倒等,严重的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还有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等,导致停药困难。分别从唑吡坦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耐受性、特殊用药等方面进行综述,阐述唑吡坦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机制,旨在为探讨长期使用唑吡坦的慢性睡眠障碍患者如何避免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借鉴。

  • 蔡齐勇, 康煕雄, 李朝辉
    PDF全文 (315) HTML (1350)

    随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研究的深入,血液标志物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在AD诊断和病程监测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AD血液标志物免疫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就单分子阵列、电化学发光、免疫磁减量、化学发光、免疫沉淀-质谱联用等技术在AD血液标志物检测中的原理、优势、局限性进行综合分析,并讨论这些技术在提高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临床应用标准化方面的应用进展。

  • 周艳星, 肖小华, 梁春华, 李程杰, 王锴锁
    PDF全文 (132) HTML (100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记忆不可逆性恶化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AD致病机理多样,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多肽(β-amyloid polypeptide,Aβ)沉积和tau蛋白纤维缠结。近年来,炎症机制亦被AD研究者所关注。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AIC)修订AD诊断框架,扩增传统的ATN框架为ATNIVS,其中I为炎症机制,提示神经炎症可以作为AD疾病诊断或药物治疗的靶向策略。目前炎症与AD的关系复杂,一方面炎症因子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临床前AD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或加剧AD神经病变。因此本文将对炎症因子在AD疾病进展中的临床价值和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包括炎症因子种类(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趋化因子等)和功能、炎症与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关系,炎症作为AD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等,深入探讨神经炎症与AD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对系统了解神经炎症在AD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 陈庆燕, 高山山, 郭春蕾, 闫华, 杨戈, 方继良
    PDF全文 (49) HTML (297)

    轻度认知障碍的治疗是老年健康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中医“脑病耳治”理论的新型神经调控技术——耳甲电针(taVNS),可辅助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近年研究发现其对轻度认知障碍有效。对目前国内外耳甲电针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其疗效、机制,展示其研究成果,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将为MCI非药物疗法提供可借鉴的新思路,为广大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和生活品质提高提供新技术。

  • 余璐, 李伟, 岳玲, 李霞
    PDF全文 (53) HTML (38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认知功能的损害。生酮饮食是一种低碳水化合物、中等蛋白质和高脂肪的饮食,已被证实对于一些神经变性疾病具有改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生酮饮食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可以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包括记忆、学习和注意力等方面。生酮饮食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和减少脑内炎症反应来改善认知功能,生酮饮食还可以增加脑内神经保护因子的产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恢复。然而,目前对于生酮饮食与AD认知功能关联性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争议和限制。一些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样本大小、研究设计和饮食干预的时长等因素有关。此外,生酮饮食在长期应用中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如胆固醇升高和肾脏负担增加等。综上所述,生酮饮食可能对AD认知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来明确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研究设计的优化,增加样本量和研究时间,以及探索生酮饮食对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应该关注生酮饮食的适用人群和最佳干预时机,以实现个性化治疗的目标。

  • 丁若溪, 刘肇瑞
    PDF全文 (239) HTML (96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痴呆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考虑药物治疗在痴呆患者症状和功能改善疗效上的局限性,非药物治疗已成为痴呆和认知障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认知功能训练4个方面梳理非药物治疗的发展情况,通过讨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相应特点及其效果,以期为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陈娇, 李松涛
    PDF全文 (273) HTML (1927)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中快速、高效地发挥作用,涉及到影像学分析、神经心理数据处理、治疗以及智能辅助设备等领域。本文旨在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汇编了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在AD影像数据处理、对AD的预测、在AD治疗以及在AD患者智能辅助设备方面的应用进展,根据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首选的系统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2023年7月-8月,在PubMed、知网CHKD、万方数据库及智慧云图书馆中搜索了预先确定的关键词,生成了96个非重复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对96篇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之后排除50篇,剩下46篇进行综合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应用已较广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部分缺乏实用性及可推广性,有待更进一步优化。

  • 洪晨璐, 刘广文, 戴德政, 关博元, 黄玉洁, 刘肇瑞, 罗雅楠
    PDF全文 (80) HTML (613)

    运动认知联合干预是一种针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老年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式,而远程康复技术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为MCI患者提供居家干预的途径,提高了干预的依从性和可及性。基于远程康复技术的MCI患者运动认知联合干预可通过设定个性化目标、实施电话督导及家访、提供在线技能培训及视频指导、家人支持等互动技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及依从性。应用于MCI老年患者运动认知联合干预的远程康复技术平台包括游戏化干预(运动游戏、严肃游戏)、数字和移动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程序、视频会议)等。运动认知联合干预形式包括序贯式干预、双任务干预和交互式干预。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MCI患者远程康复干预策略强调了强化自我效能、个性化精准干预、提升社会支持、搭建用户友好型框架及增强健康信念等,但远程康复技术仍存在安全性问题、老年人对技术设备的学习障碍等挑战。基于远程康复技术的MCI老年患者运动认知联合干预,在提供灵活、经济、个性化干预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应在健康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MCI老年患者的特征和偏好,设计用户友好型的远程康复平台,并进行更多针对中国MCI人群的研究,以提供高水平证据支持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 张馨文, 毕春慧, 董泰歌, 李佳霓, 信俊昌
    PDF全文 (57) HTML (97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等神经变性疾病普遍存在,记忆危机日益严重,因此对于早期AD辅助诊断的需求十分迫切。医学影像技术是前期辅助AD筛查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中超图在对AD分类任务中表现突出。在超图中,超边可以连接多个节点,这使得超图更适用于表示复杂的关系和结构。在医学影像技术中,超图能够更加准确地建模多元关系,具备较强的数据样本间非线性高阶关联的刻画和挖掘能力。汇总了基于脑功能超网络的研究成果,重点介绍了图核、矩阵分析、深度学习这3种方法,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王楠, 孙莹, 王瑞婷
    PDF全文 (104) HTML (30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记忆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最终影响言语、行为、视觉空间定位和运动系统。Aβ沉积到一定剂量将启动一些机制引起病理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在众多机制中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以促进神经炎症反应, 造成神经元损伤。本文从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对AD的作用及中药调控神经炎症治疗AD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为A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 陈晓, 赵翠, 吕中月, 周燕, 付帆, 励佳熠, 赖国钢, 杨凯霞, 谢国民
    PDF全文 (47) HTML (35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变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进行性的记忆力减退以及认知障碍,是导致痴呆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AD已经成为本世纪最昂贵,最致命的疾病之一,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多种生物物理刺激技术等非侵入性方法被开发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其中包括超声、光、电和磁刺激等,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介绍针对AD的非侵入性多感官刺激治疗(non-invasive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therapy,NIMST)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这些方法对AD动物模型和AD患者认知功能相关行为表现的影响,以及对改善AD病理的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非侵入性多感官刺激治疗目前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今后治疗AD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 涂志兰, 陈淑芬, 陈科良, 黄钰媛, 崔梅, 董强, 郁金泰
    PDF全文 (59) HTML (359)

    目的: 研究爆发性路易体痴呆疾病特征及诊疗,增加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知。方法: 收集1例爆发性路易体痴呆患者的临床资料、神经心理学特点及头颅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伴有运动症状,伴有生动的视幻觉,夜间快动眼睡眠障碍明显,符合路易体痴呆的特征性表现。给予相应治疗后,症状改善显著:由严重认知功能减退、无法沟通交流到能可简单交流;由卧床到生活自理,自行行走。结论: 部分路易体痴呆患者可表现为快速进展的痴呆,识别路易体痴呆的特征性症状学主征有助于路易体痴呆的诊断。

  • 张艳霞, 黄胜燕, 李娟
    PDF全文 (98) HTML (469)

    阿尔茨海默病是我国目前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老年痴呆总数的60%~70%,我国目前有AD患者983万,预测203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超过2000万人,2040 年超过2500万人,2050年超过3000万人。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的增加,照顾者也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基于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照顾者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本文就阿尔茨海默病照顾者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和护理干预方法进行综述。

  • 王楠, 孙莹, 王瑞婷
    PDF全文 (128) HTML (858)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记忆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最终影响言语、行为、视觉空间定位和运动系统。Aβ沉积到一定剂量将启动一些机制引起病理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在众多机制中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以促进神经炎症反应, 造成神经元损伤。本文从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方面对AD的作用影响及中药调控神经炎症治疗AD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为A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 任娟, 刘蕊, 唐诗, 杜怡峰
    PDF全文 (48) HTML (503)

    神经变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NDD)是一类慢性进行性大脑和脊髓的细胞神经元变性、凋亡而导致的疾病的总称。NDD常出现睡眠障碍,常见的有日间过度嗜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而EDS也可以作为NDD发生的预测因子,目前二者之间的机制尚不明。文中通过对NDD与EDS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研究、诊断及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研究方向提供新视野。

  • 何晓宇, 费晨杰, 王子怡, 强艺瑄, 纪家灏, 郭钰, 郁金泰
    PDF全文 (527) HTML (3181)

    2023年7月,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AIC)在荷兰召开。近10000名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汇聚阿姆斯特丹,共话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痴呆症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大会持续五天,呈现了超过3000个学术报告,通过专题研讨、壁报展示等活动,促进全球研究者深入开展交流研讨,探索AD创新发展新格局。本报告结合AAIC面向全球发布的《Advancements In Treatment,Diagnosis 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Highlighted at AAIC》,对2023年AAIC亮点进行整合。

  • 王晓彤, 王超, 赵颖俊
    PDF全文 (65) HTML (57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病理特征是淀粉样斑块(amyloid plaque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的沉积。而淀粉样斑块的重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Aβ)。载脂蛋白E基因(APOE)是AD最主要的风险基因之一,其编码的载脂蛋白E(APOE),被认为与AD的多种致病过程有关。人类APOE有三种主要的等位基因:APOE?2、APOE?3和APOE?4。其中APOE?4可以促进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和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继而引发神经炎症。APOE还可直接与Aβ相互作用,促进其在不溶性纤维沉积物中的聚集和沉积。除了参与Aβ病理,来自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APOE4通过不同的方式,促进了tau蛋白的高度磷酸化以及病理性tau蛋白介导的神经元死亡和神经变性病变。此外,APOE4伴随着更多的补体激活导致的突触丢失。神经毒性APOE4片段可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 BBB)通透性的增加。髓样细胞-2上表达触发受体(Triggering receptor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 2, TREM2)依赖途径上调的APOE转录,可诱导小胶质细胞参与的神经炎症反应。微生物菌群对神经炎症的调节也通过APOE依赖的方式。总之,APOE对AD的发生及进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以APOE/APOE受体或其聚合物以及其保护性突变等为靶点的治疗,可能为A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杨霞, 纪勇
    PDF全文 (34) HTML (389)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是以行为及人格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临床异质性综合征,是额颞叶痴呆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由于缺乏认识以及与精神疾病的重叠,往往存在误诊及漏诊,本文主要从遗传学、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介绍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相关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的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处理问题症状的策略。

  • 朱基颖, 翁艾, 刘松林, 侯清华
    PDF全文 (50) HTML (188)

    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卒中亚型。研究显示,AIS之后会引起颅内压(ICP)升高,从而导致CSF循环障碍影响神经功能。 AIS后CSF的分泌、转运和交换以及淋巴引流都可能影响CSF循环障碍的形成。目前并没有直接的证据提示在AIS后CSF分泌增加。胶质淋巴通路(GS) 是中枢神经系统独特的CSF转运和交换通路,AIS后可出现CSF在脑实质流入、流出、和组织间液(ISF)进行物质交换受阻、以及血管周围间隙(PVS) 淤塞等异常,导致脑代谢废物清除率降低以及毒性产物的沉积。AIS之后机体可能通过代偿性淋巴管增生来促进ISF和CSF的引流,从而减轻CSF循环障碍带来的损害。AIS后GS的功能障碍以及相应的CSF循环障碍可能是脑卒中再发、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认知障碍的关键病理生理途径,AIS后CSF循环障碍值得进一步研究。

  • 孙文静, 贺斌, 庄建华, 尹又
    PDF全文 (60) HTML (73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AD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可能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假说是既往针对其发病机制中的经典学说,在此学说的指导下投入了大量的药物研发,大多研发将Aβ作为研究靶点试图预防或延缓AD的发生发展。该文就目前国外针对淀粉样蛋白不同形式的抗体研究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淀粉样蛋白相关抗体药物的研发现状,为以后研制 AD 新药提供思路。

  • 傅亚女, 范小琴
    PDF全文 (56) HTML (303)

    阿尔茨海默病以记忆功能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觉与空间技能受损、行动功能障碍以及性格与行为变化等全面性的痴呆症状为特点,但患者并不总是能意识到这种损害。本文就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病感缺失表现的概念、临床特征、诊断方法、病理生理、影像表现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病感缺失症状的了解和认识。

  • 林子粲, 李烁, 许桓阁, 钟蔚颖, 王奕博, 王之琼
    PDF全文 (181) HTML (137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多见于85岁以上老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特征多表现为失语,记忆障碍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医生诊断AD的重要工具。目前,深度学习已在声音,图像,文字等数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在AD的fMRI图像分类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回顾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然后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AD的fMRI图像分类中的几种方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循环神经网络方法,图神经网络方法;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肖金雯, 任汝静, 王刚
    PDF全文 (274) HTML (2228)

    随着Aβ单抗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疾病修饰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近期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及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Aducanumab、Lecanemab(BAN2401)为代表的药物相继获批,在临床上获得试用。2022年12月11日,由作者团队在海南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首次采用 Aducanumab单抗治疗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用药,从而在国内正式开启了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序幕。本文拟就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进行一系统述评。

  • 赵秀丽, 王华枝, 孙燕, 徐红杰, 张倩, 陈希, 遆慧珍, 李芸, 乔立艳
    PDF全文 (35) HTML (296)

    目的: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44例。其中44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另44例患者采用基于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作为干预组。观察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以及心理状态情况。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ADL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MoCA、CDR以及CASI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MoCA和CASI评分均大于对照组,CDR评分小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HAMA和HAMD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护理后干预组HAMA和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综合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情况,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秦义人, 周哲平, 王静, 戴慧, 王月菊, 薛群
    PDF全文 (30) HTML (139)

    目的: 快速进展性痴呆(rapid progressive dementia,RPD)是一类进展快速的痴呆综合征,通过分析回顾不典型快速进展的认知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探讨造成该类病例容易误诊的原因。 方法: 收集1例于2021年11月17日在我院收治的疑似RPD患者的详细病史,结合症状、体征、系列评价量表、头颅MR等辅助检查结果,通过与国内外RPD诊断标准和文献比较,回顾分析诊断的可靠性。 结果: 该例快速进展的认知障碍诊断值得商榷,其原因复杂。 结论: 认知障碍患者的就诊,医生尤其需要关注对照料者和知情者问诊的重要性。

  • 唐诗, 张清华, 韩晓娟, 侯婷婷, 杜怡峰, 丛琳
    PDF全文 (41) HTML (125)

    目的: 报道 1 例非典型的快速进展性痴呆患者,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对 1 例 67 岁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脑脊液、影像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患者老年男性,隐袭起病,病情进行性加重,临床表现为走路不稳、性格改变,后期出现认知功能下降。颅脑MRI 可见双侧基底节、丘脑、额顶叶皮层多发对称性异常信号;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 结论: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征、脑脊液、颅脑 MRI结果,考虑很可能的克雅病。克雅病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临床中应引起重视。

  • 燕雨蝶, 张震
    PDF全文 (63) HTML (61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血脑屏障的存在阻碍了许多药物的应用,导致目前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低频聚焦超声(Low-frequency focused ultrasound,LFUS)是一种十分安全的新兴治疗方法,可以发挥靶向递送药物、开放血脑屏障、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等作用。本文就低频聚焦超声目前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做综述。

  • 韩明月, 刘雪芳, 苗凤茹
    PDF全文 (43) HTML (325)

    目的: 分析我国老年失智(Dementia)护理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为今后老年失智护理工作提供思路和借鉴。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近3年收录的老年失智护理研究,分别利用Bicomb 2.0和gCLUTO 1.0软件进行关键词提取和高频关键词聚类。 结果: 最终共纳入1229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高频关键词37个,聚类得到老龄化、照护者、生活质量、护理安全管理、康复护理5个研究热点。 结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失能失智照护需求迅速增长,未来应将失智患者的认知干预关口前移,重视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推进互联网+智慧护理建设和康复护理的整体性、科学性转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要重视失智照护者的心理问题,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干预体系。

  • 肖小嫱, 肖军
    PDF全文 (94) HTML (743)

    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PET-CT是目前AD早期诊断最有效的、公认的方法,但价格昂贵且操作繁琐,不易临床广泛使用。Aβ蛋白及tau蛋白的病理改变为AD的早期事件,但其生物标志物与痴呆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神经突触缺失被认为是AD早期病理生理改变的结局事件,脑电图可实时监测大脑突触功能,可作为监测AD的电生理标记物。本文旨在对脑电图在阿尔兹海默病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张敏鸣
    PDF全文 (41) HTML (215)
  • 肖淑方, 李佳敏, 刘一丹, 李小凤
    PDF全文 (45) HTML (718)

    目的: 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用于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3月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linicalTrails.gov、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文章。主要结局指标为干预前后的主要认知功能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为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23项研究,其中18项研究(20个数据组)纳入定量分析,共计953人。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认知功能存在改善作用(SMD=0.75, 95%CI=[0.42,1.08],P<0.00001);亚组分析提示其在轻度认知障碍(SMD=0.20,95%CI= [0.02,0.37],P=0.03)和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SMD=0.79,95%CI=[0.53,1.04],P<0.00001)人群中均有效,优化的参数选择为单侧/双侧额颞顶叶、0.06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20次刺激存在认知获益的。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有利于轻度认知障碍和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改善,推荐刺激部位在单侧/双侧额颞顶叶附近,采用0.06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较短期的治疗,有待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对更高的电流密度以及延长治疗周期的疗效进行探索。

  • 孙文昊, 孙艳, 张楠
    PDF全文 (29) HTML (134)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前驱期常常出现轻度认知障碍,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脑灌注异常,脑灌注异常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因为无创、重复性好等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灌注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转化和危险因素等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 赵晓迪, 张震
    PDF全文 (66) HTML (467)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变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中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在该病发病机制中愈加受到关注。炎症转录因子C/EBPβ在神经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在AD内源性因素或者外源性因素中,大部分研究表明,C/EBPβ主要是通过C/EBPβ/AEP信号通路来驱动AD病理。AD的发病机制与小胶质细胞失调有关,但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泛素连接酶Cop1和Peli1能够降解C/EBPβ,减轻炎症反应进而改善AD病理。本文综述了C/EBPβ在AD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为改善和治疗AD症状提供更多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