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6-5516 CN 10-1536/R
  • 主办单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周显波, 裴中
    PDF全文 (97) HTML (387)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全球社会经济造成严重负担。虽然近年来其相关研究有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为病人及其家人带来了更多的早发现和诊疗方案,但颠覆性的早发现和诊疗方案尚在研发中。对全球在及时、及早发现,早诊断和药物研发方面最新的有前景的进展做了概述和展望,期待通过及时、及早发现,早诊断和精准神经学可以更好地管理病人,通过靶向神经免疫/多机制以及鸡尾酒疗法早日开发出革命性新药,切实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 罗梦浔, 陆志红, 陈椰林
    PDF全文 (124) HTML (36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严重神经变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还在持续上升。传统药物仅能暂时缓解AD的某些症状,不能延缓该病的恶化进程。近20年来,无数个试图延缓该病恶化进程的AD药物研发在临床试验阶段都以失败告终。长期以来,AD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目前,靶向淀粉样蛋白(Aβ)药物仑卡奈单抗首次在随机、双盲、多中心的3期临床实验中展现出了延缓AD进程的效果,表明AD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异常聚集的Aβ就是一个致病原因。该进展对于AD的致病理论和治疗同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开启了人类攻克AD的新纪元。在本述评中,我们对AD研究的前沿进展进行总结,旨在提高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和理解。

  • 林璐, 马辛, 王刚, 王虹峥, 王志群, 王志稳, 王晓明, 王惠芳, 朱飞奇, 乔立艳, 刘肇瑞, 齐志刚, 汤彬, 李坤成, 李朝辉, 肖世富, 郁金泰, 周显波, 赵禾欣, 赵忙所, 赵红彬, 顾耘, 郭红, 郭玲, 郭起浩, 富丽萍, 雷敏, 潘伟刚, 徐勇, 王军,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PDF全文 (1403) HTML (6690)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严重智力致残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如何早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是现今健康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循证、干预研究实践、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结合中国老年健康和社会文化特点,体现中国传统医学、武术、养生以及社区组织优势,制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预防策略,从积极生活态度、社会活动参与、认知训练、体育锻炼、戒烟限酒、营养、睡眠,血压、血糖、血脂管理,体重和其他慢病管理以及中医开展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级预防。本指南仅供个人、家庭和社会开展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时参考。

  • 徐群, J. Wesson Ashford, 陈彪, 陈树斌, Jeffrey Cummings, 顾柏俊, 郭起浩, 韩璎, 花迎雪, 金华, Nagaendran Kandiah, 李海雁, 刘晓蕾, 刘新, 卢佩琳, 裴中, 施晓耕, 孙凯, 汤彬, Goerge Vradenburg, 王惠芳, 王军, 王晓明, 王艳蕊, 王艳梅, 王玉林, 翁文锋, 辛美哲, 张玉兰, 赵禾欣, 周显波, 王虹峥
    PDF全文 (419) HTML (1919)

    老年人痴呆或认知障碍多由一种以上年龄相关的常见脑部疾病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其中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且是全球前10位死因中唯一无法治愈或缺乏长期对症疗效的疾病,给个人、家庭和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早期及时发现和干预是对抗AD的最佳策略。在过去的 30 年中,许多研究都提出了降低痴呆风险的方法,2020年《柳叶刀》杂志的痴呆预防报告已阐明通过应对风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超过40%的痴呆。然而,目前全球医疗体系尚未具备早期或及时发现AD的足够能力。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不到 10%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在初级医疗机构中诊断出来的。近来,抗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beta,Aβ)抗体药物lecanemab和donanemab被批准上市用于早期AD治疗,以及30年的随访研究证明改善风险因素显著减少AD痴呆的发病率并延长了寿命,使得人们对AD早期识别的关注迅速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Alzheimer's Disease,CAAD)认识到居家早期和及时发现 AD 的重要性,并成立了一个由协会成员、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全球 AD 多领域专家团队,就以下目标达成共识: ①为个人、家庭、社区、协会和组织提供专家指导意见;②介绍用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居家筛查的数字工具和可用资源,并为AD高危人群或疑似患者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③讨论现有可用或将来可能的居家筛查适宜AD生物标志物;④为未来的改进和全球应用建立可行性框架。专家组对于当前可用的证据、工具和资源进行综述,并进一步考量其在AD 居家筛查中的价值。

  • 丁若溪, 刘肇瑞
    PDF全文 (239) HTML (96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痴呆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考虑药物治疗在痴呆患者症状和功能改善疗效上的局限性,非药物治疗已成为痴呆和认知障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认知功能训练4个方面梳理非药物治疗的发展情况,通过讨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相应特点及其效果,以期为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黄钰媛, 郁金泰
    PDF全文 (235) HTML (112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正在成为全球健康和社会护理面临的重大挑战。过去的十余年里, AD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本述评中,我们总结并分析最新的AD领域国际进展,包括AD预防、诊断性生物标志物、针对β-amyloid疾病修饰疗法等,提出阿尔茨海默病多级、全程、科学防控体系,为进一步理解和治愈该疾病提供新的视角。

  • 徐勇, 王军, 王虹峥, 王延江, 刘肇瑞, 郁金泰, 周知, 彭丹涛, 顾栢俊, 李坤成, 侯清华, 马辛, 王晓明, 王志稳, 王惠芳, 汤彬
    PDF全文 (3529) HTML (16542)

    本报告汇总了阿尔茨海默病及痴呆相关领域现有的最新数据, 分析了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疾病负担、诊断治疗、风险因素、康复护理和疾病筛查等各方面的现状、问题以及趋势,针对目前中国民众和政策制定者最关心的问题,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基本数据是怎样的?为什么知晓率相对提高,但是患者就诊愿望相对不高?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等等,提出了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控策略。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开发经过验证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具,提供更有效治疗的创新药物,以及鼓励和建立全国性属地化社会互助支持网络。本报告期望能对医学专业人士、患者、家属和照护者、政府政策制定人员、养老机构等有所帮助,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撑,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建议,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以期缓解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的整体负担,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 侯清华
    PDF全文 (124) HTML (857)
  • 肖金雯, 任汝静, 王刚
    PDF全文 (274) HTML (2228)

    随着Aβ单抗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疾病修饰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近期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及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Aducanumab、Lecanemab(BAN2401)为代表的药物相继获批,在临床上获得试用。2022年12月11日,由作者团队在海南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首次采用 Aducanumab单抗治疗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用药,从而在国内正式开启了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序幕。本文拟就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进行一系统述评。

  • 朱圆, 余小萍, 王刚
    PDF全文 (218) HTML (1592)

    为应对老年痴呆患者数量的不断增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以及照护负担,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针对性的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我们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系统综述及原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临床及护理专家的实践经验,针对痴呆患者基于社区支持的居家照护人员要求及设施、照护的具体内容、照护的卫生资源及政策支持,居家到机构的过渡照护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议,为规范基于社区支持的老年痴呆患者居家照护提供指导和实践支持。

  • 钱欣怡, 岳玲, 肖世富
    PDF全文 (147) HTML (125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AD伴发早期识别及恰当的干预仍有较大难度,急需易于获取且经济、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近年来,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展蓬勃,可能在未来彻底改变AD的诊疗现状。本文就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新进展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行讨论。

  • 宋冬晶, 刘斌, 钟莺, 汪建军, 刘翠翠
    PDF全文 (55) HTML (1342)

    目的: 评价甘露特钠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治疗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60例痴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开始每天口服1次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1个月后改为每天10 mg;联合治疗组患者开始每天口服2次甘露特钠胶囊(450 mg/次),同时口服1次盐酸多奈哌齐片5 mg,1个月后将多奈哌齐剂量升至10 mg/d,2组患者均给药治疗12个月。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根据血脂联素、Reptin、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指标的变化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水平。通过观察2组患者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评价2种用药方案的安全性。 结果: 治疗12个月后,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联合治疗组患者MMSE评分(20.01 ± 4.40 )、ADL评分(62.20 ± 10.04)均明显高于治疗前(16.30 ± 3.18)、(52.13 ± 7.2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7.86 ± 3.08)、(58.08 ± 8.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联合治疗组患者血脂联素(20.32 ± 5.43)明显高于治疗前(12.30 ± 3.26),也明显高于对照组(13.21 ± 5.12)(P均 < 0.05);Reptin(4.56 ± 0.98)、SAA(5.28 ± 2.1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22.74 ± 6.27)、(9.1 ± 2.10),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6.13 ± 2.01)、(7.26 ± 2.26)(P均 < 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也未发生头晕乏力、嗜睡、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结论: 与单用盐酸多奈哌齐片相比,甘露特钠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片对痴呆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 张敏鸣
    PDF全文 (41) HTML (215)
  • 肖淑方, 李佳敏, 刘一丹, 李小凤
    PDF全文 (45) HTML (718)

    目的: 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用于治疗轻度认知障碍及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建库至2022年3月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linicalTrails.gov、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的文章。主要结局指标为干预前后的主要认知功能变化,次要结局指标为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采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最终纳入23项研究,其中18项研究(20个数据组)纳入定量分析,共计953人。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认知功能存在改善作用(SMD=0.75, 95%CI=[0.42,1.08],P<0.00001);亚组分析提示其在轻度认知障碍(SMD=0.20,95%CI= [0.02,0.37],P=0.03)和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SMD=0.79,95%CI=[0.53,1.04],P<0.00001)人群中均有效,优化的参数选择为单侧/双侧额颞顶叶、0.06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20次刺激存在认知获益的。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有利于轻度认知障碍和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改善,推荐刺激部位在单侧/双侧额颞顶叶附近,采用0.06mA/cm2的电流密度,进行较短期的治疗,有待更多的高质量研究对更高的电流密度以及延长治疗周期的疗效进行探索。

  • 李坤成, 李倩倩
    PDF全文 (167) HTML (1849)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行动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旨在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试验提供信息的脑成像和生物学标志物。通过ADNI-1、ADNI-GO、ADNI-2和ADNI-3等连续阶段,对淀粉样蛋白和tau表型分析及改进神经影像学方法,已成功实现数据标准化分析和测量,并对全球无限制公开共享数据。本文对ADNI进展情况及ADNI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对美国及WW-ADNI及相关国家ADNI概况进行了总结与述评,并对开展ADNI-4进行了展望。

  • 王虹峥, 赵禾欣
    PDF全文 (129) HTML (344)
  • 李凌, 朱飞奇
    PDF全文 (77) HTML (386)
  • 张冰
    PDF全文 (70) HTML (481)
  • 周玉颖
    PDF全文 (45) HTML (323)
  • 郭玲, 关雪, 李青宴, 胡建英, 张洪江
    PDF全文 (70) HTML (41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具有多种病理改变的神经变性疾病,氧化应激在AD早期病理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AD发病机理的多因素性质需要研究和发现多种或具多效应神经组织保护剂。天然药物因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而有时可能优于单一化学药品。AD转基因动物具有AD的多种病理生理特征,适用于评价天然抗氧化药物对AD氧化应激反应的干预效果。因此,本文拟对目前使用的AD转基因鼠,评述天然药物或提取物、单体或复方剂抗氧化作用为主的作用之研究进展,为AD防治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或实践依据。

  • 周显波
    PDF全文 (47) HTML (156)

    Alzheimer's disease (AD) has become the only disease in the top 10 deadliest diseases that has no cure or effective therapies. Early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one cause of which is AD has been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the best strategy to combat AD at present. Therefore reliable, accessible and affordable tools to detect MCI early are urgently in need.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called the Global Advisory Group on Future MCI Care Pathways had extensively discussed and put forth consensus for rationale and means to detect MCI early both at home and in clinical settings which were published earlier in 2020. Here, a brief summary of the consensu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dapt the consensus to China were presented.

  • 彭丹涛
    PDF全文 (111) HTML (858)
  • 钟春玖
    PDF全文 (328) HTML (375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个包括神经变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异常磷酸化、神经炎症、葡萄糖代谢障碍等多病理生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以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为主流的多种理论假说并未能阐明AD真正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应的防治新药研究也遭遇严重挫折。既往指导简单疾病研究获得巨大成功的“还原主义”哲学思路和方法难以套用于AD这一类年龄相关的复杂疾病研究。以进行性突触/神经元丢失和脑萎缩为特征的神经变性才是AD疾病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的唯一直接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阐明AD神经变性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其他多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AD、发现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

  • 彭丹涛, 邵文
    PDF全文 (73) HTML (406)
  • 王英全, 梁景宏, 贾瑞霞, 徐勇
    PDF全文 (467) HTML (2806)
    目的: 对中国未来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情况进行预测,为我国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AD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计算过去30年不同时期老年人AD合并患病率。以2015年全国1%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年龄移算法预测我国未来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近年(2015-2018)全国不同年龄组AD合并患病率与未来人口相结合,预测我国2050年老年人AD患病情况。结果: 我国1985-2018年AD合并患病率为3.9%(95%CI:3.4-4.4),其中2015-2018年合并患病率为6.6%(95%CI:4.7-8.6)。2020年、2030年、2040年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人数分别为1450万、2075万、2687万。2050年患病人数为3003万,其中年龄组60~69岁、70~79岁、≥80岁患病人数分别为614万、907万、1482万人。2050年AD患病人数为2015年的2.35倍。结论: 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中国AD患病人数在未来30年将大幅增长。
  • 卜先乐, 王延江
    PDF全文 (29) HTML (25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为常见的痴呆类型,已成为影响老年健康的重要疾病。1907年德国精神科医生和病理学家Alois Alzheimer医生发表论文报道第一例AD病例,1910年德国精神科医生和病理学家Emil Kraepelin提出AD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并以Alzheimer医生的名字来命名,至此拉开了探索AD的序幕。AD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对AD的探索之中。为适应这一需求,本文根据首例AD病例报道的英文版本,翻译整理出中文版,并介绍该病例的发现过程和病理特征,帮助了解探索AD的历史;最后对该病例的意义和启示进行讨论。

  • 王军
    2018年,国内第一部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学术期刊《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正式创刊了,这是一件令人激动的事情! 该杂志由全国性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主办,面向国内外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临床医疗、康复护理的专家学者,以及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的患者、照护者、志愿者等各界人士,为广大科研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发表科研成果、进行多层级学术交流、及时了解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和更新相关学科知识提供了一个重要学术平台.该杂志的创办,将为推动我国相关领域疾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