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6-5516 CN 10-1536/R
  • 主办单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林璐, 马辛, 王刚, 王虹峥, 王志群, 王志稳, 王晓明, 王惠芳, 朱飞奇, 乔立艳, 刘肇瑞, 齐志刚, 汤彬, 李坤成, 李朝辉, 肖世富, 郁金泰, 周显波, 赵禾欣, 赵忙所, 赵红彬, 顾耘, 郭红, 郭玲, 郭起浩, 富丽萍, 雷敏, 潘伟刚, 徐勇, 王军,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PDF全文 (1403) HTML (6692)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严重智力致残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如何早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是现今健康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循证、干预研究实践、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结合中国老年健康和社会文化特点,体现中国传统医学、武术、养生以及社区组织优势,制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预防策略,从积极生活态度、社会活动参与、认知训练、体育锻炼、戒烟限酒、营养、睡眠,血压、血糖、血脂管理,体重和其他慢病管理以及中医开展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级预防。本指南仅供个人、家庭和社会开展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时参考。

  • 刘雨辉, 卜先乐, 马辛, 王刚, 王虹峥, 王桂红, 朱飞奇, 乔立艳, 刘肇瑞, 纪勇, 李小凤, 李延峰, 李霞, 肖卫忠, 肖世富, 吴庆建, 张巍, 郁金泰, 周玉颖, 侯清华, 袁俊亮, 贾建军, 顾耘, 郭玲, 郭起浩, 彭丹涛, 裴中, 潘伟刚, 王延江, 王军,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PDF全文 (492) HTML (3353)

    基于现有文献证据和专家组讨论意见,在既往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相关指南基础上,对AD药物治疗方案和推荐意见进行了更新,重点引入抗Aβ免疫治疗相关进展,为AD的早期和全面干预提供参考。内容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原则,对症治疗药物中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方法,Aducanumab、Lecanemab和Donanemab疾病修饰治疗,甘露特纳的使用,以及中医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

  • 徐群, J. Wesson Ashford, 陈彪, 陈树斌, Jeffrey Cummings, 顾柏俊, 郭起浩, 韩璎, 花迎雪, 金华, Nagaendran Kandiah, 李海雁, 刘晓蕾, 刘新, 卢佩琳, 裴中, 施晓耕, 孙凯, 汤彬, Goerge Vradenburg, 王惠芳, 王军, 王晓明, 王艳蕊, 王艳梅, 王玉林, 翁文锋, 辛美哲, 张玉兰, 赵禾欣, 周显波, 王虹峥
    PDF全文 (419) HTML (1919)

    老年人痴呆或认知障碍多由一种以上年龄相关的常见脑部疾病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其中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且是全球前10位死因中唯一无法治愈或缺乏长期对症疗效的疾病,给个人、家庭和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早期及时发现和干预是对抗AD的最佳策略。在过去的 30 年中,许多研究都提出了降低痴呆风险的方法,2020年《柳叶刀》杂志的痴呆预防报告已阐明通过应对风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超过40%的痴呆。然而,目前全球医疗体系尚未具备早期或及时发现AD的足够能力。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不到 10%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在初级医疗机构中诊断出来的。近来,抗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beta,Aβ)抗体药物lecanemab和donanemab被批准上市用于早期AD治疗,以及30年的随访研究证明改善风险因素显著减少AD痴呆的发病率并延长了寿命,使得人们对AD早期识别的关注迅速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Alzheimer's Disease,CAAD)认识到居家早期和及时发现 AD 的重要性,并成立了一个由协会成员、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全球 AD 多领域专家团队,就以下目标达成共识: ①为个人、家庭、社区、协会和组织提供专家指导意见;②介绍用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居家筛查的数字工具和可用资源,并为AD高危人群或疑似患者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③讨论现有可用或将来可能的居家筛查适宜AD生物标志物;④为未来的改进和全球应用建立可行性框架。专家组对于当前可用的证据、工具和资源进行综述,并进一步考量其在AD 居家筛查中的价值。

  • 陈旭辉, 贾梦真, 胡俊, 陈娇, 林志坚, 张晨, 杜芳, 孙永安
    PDF全文 (30) HTML (663)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唑吡坦)适用于失眠症的短期治疗,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头疼、跌倒等,严重的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还有药物的耐受性、依赖性、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等,导致停药困难。分别从唑吡坦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耐受性、特殊用药等方面进行综述,阐述唑吡坦对认知功能的损伤机制,旨在为探讨长期使用唑吡坦的慢性睡眠障碍患者如何避免认知功能下降提供借鉴。

  • 周艳星, 肖小华, 梁春华, 颜学勤, 胡火有
    PDF全文 (118) HTML (457)

    探讨AD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总结当前针对AD神经炎症的药物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神经胶质细胞抑制剂(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炎症介质抑制剂(如单抗类、TNF-α抑制剂等)、抗炎siRNA治疗、抗炎中药等,对比了上述药物在A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讨论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马琦, 冯朋
    PDF全文 (57) HTML (36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目前影响人类生活的一大病症,探究AD病因、找寻治疗方法是该领域学者的重要工作。当前,一种闪烁刺激疗法——通过伽马振荡降低β-淀粉样蛋白含量以达到治疗AD的方案已取得初步进展,有望成为AD治疗的新方向。本研究介绍了闪烁频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案和原理,阐述了40 Hz闪烁刺激对大脑皮层活动的影响,并对该方案目前的局限进行分析,旨在为未来开展临床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 周显波, 裴中
    PDF全文 (97) HTML (388)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全球社会经济造成严重负担。虽然近年来其相关研究有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为病人及其家人带来了更多的早发现和诊疗方案,但颠覆性的早发现和诊疗方案尚在研发中。对全球在及时、及早发现,早诊断和药物研发方面最新的有前景的进展做了概述和展望,期待通过及时、及早发现,早诊断和精准神经学可以更好地管理病人,通过靶向神经免疫/多机制以及鸡尾酒疗法早日开发出革命性新药,切实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 罗梦浔, 陆志红, 陈椰林
    PDF全文 (124) HTML (36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严重神经变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还在持续上升。传统药物仅能暂时缓解AD的某些症状,不能延缓该病的恶化进程。近20年来,无数个试图延缓该病恶化进程的AD药物研发在临床试验阶段都以失败告终。长期以来,AD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目前,靶向淀粉样蛋白(Aβ)药物仑卡奈单抗首次在随机、双盲、多中心的3期临床实验中展现出了延缓AD进程的效果,表明AD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异常聚集的Aβ就是一个致病原因。该进展对于AD的致病理论和治疗同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开启了人类攻克AD的新纪元。在本述评中,我们对AD研究的前沿进展进行总结,旨在提高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和理解。

  • 李壮壮, 刘征堂
    PDF全文 (37) HTML (28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其全病程常见共病问题。总结了AD患者的全病程共病情况,探讨了AD患者临床前阶段、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及痴呆阶段3个阶段共病特征,认为需要综合评估AD患者健康状况及共病特征,重视对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全程和个体化干预。

  • 许若琳, 胡冉婷, 火婉颖, 徐武华
    PDF全文 (37) HTML (251)

    人类的嗅觉与认知、情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三者的功能障碍几乎同时出现并伴随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整个疾病过程,嗅觉障碍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认知和情感障碍的影响迄今尚未清楚阐明。拟从嗅觉的解剖与生理机制出发,结合近年来AD领域嗅觉相关研究进展,阐述嗅觉病理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探讨嗅觉障碍识别技术和嗅觉疗法在AD防治中的应用前景。

  • 王俊, 黄珊, 王延江
    PDF全文 (62) HTML (24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早期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早期、准确诊断AD迫在眉睫。血液生物标志物是早期诊断的理想工具,在AD临床诊疗方面应用前景广阔,近年取得较大研究进展,但在转化应用中面临系列挑战。对AD血液生物标志物临床转化中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旨在推动AD血液生物标志物走向临床实践。

  • 侯祥龙, 陈椰林
    PDF全文 (40) HTML (261)

    不同亚型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E)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风险不同,ApoE2降低AD风险,ApoE4增加AD风险,是AD最大的风险基因,以往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胶质细胞分泌的ApoE对AD的影响。近年的研究发现神经元中表达的ApoE在AD进程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影响淀粉样斑块的产生和聚集,也影响Tau蛋白的磷酸化和神经变性等病理过程。这些神经元中ApoE的功能研究为A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主要在神经元中补偿表达ApoE2的AD基因治疗已经进行到二期临床试验阶段。本文对神经元中表达的ApoE对AD的影响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为进一步理解AD的致病机理、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朱琳, 严峰, 褚玉雄, 肖世富
    PDF全文 (44) HTML (217)

    超高龄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易漏诊和误诊,已成为老年人的重要心理健康问题。定期评估情绪状态,有助于为超高龄老人及时制定干预措施。综述了超高龄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对这类患者宜及时采用适当心理治疗和抗抑郁药治疗,期望为超高龄老年抑郁症的诊疗提供参考。

  • 危亚熵, 顾柏俊
    PDF全文 (46) HTML (189)

    我国经济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社会结构的变化使我国成为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病的预防和预后都面临巨大的挑战。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AD的病理特征是神经原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块长期(超过20年)的沉积,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或失去功能。目前临床诊断主要是基于认知心理学、影像学和脑脊液检测,这些诊断方式的复杂性和侵入性限制了其在AD早期检测中的应用。尽管血液中的淀粉样蛋白(amyloid-β) Aβ40/42比值以及和磷酸化Tau-181和Tau-217等蛋白等生物标志物已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应用通常仅限于疾病进展评估,因为Tau蛋白变化通常被认为是Aβ沉积的继发反应,不适合用于早期检测。尿液含有多种生物分子,其组成可以实时反映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这使得尿液成为生物标志物发现和疾病早期筛查的理想选择。尿液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外周代谢物生物液在AD早期检测的价值正在逐步得到推广应用,本文主要对以尿液生物标记物作为AD早期检测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 王昊, 卢太坤, 朱飞奇
    PDF全文 (43) HTML (18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老年期痴呆类型,主要发病机制包括大脑Aβ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神经炎症、神经元氧化应激、脑微循环障碍等。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肝脏与AD发病密切相关,肝脏不仅是外周清除Aβ的主要器官,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大脑的AD病理改变,包括认知、情绪、脑灌注和脑代谢。本文对肝脏参与AD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行阐述,期望从干预肝脏疾病的角度寻找更有效的AD治疗方法。

  • 费尔立, 顾耘
    PDF全文 (33) HTML (18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类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的变性疾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超过了5000万人。近年来AD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为AD的早发现、早诊断带来了新的希望。脑肠轴等新的通路被发现,为我们带来了如GV-971等新药上市,为AD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人类对AD的认识仍然是管中窥豹,冰山一角,中医的抗衰老优势在脑老化及AD的干预中显得尤为重要。AD在传统医学中归属于“痴呆”的范畴,传统医家与其已有超过一千年的抗争历史,因而中医对“痴呆”的治疗有着深刻的认识,许多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诸如脑肠轴等通路有不谋而合之处,通过现代医学发展再次探讨AD的中医治疗,能够为AD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与研究方向。

  • 鲁正盈, 白雨鑫, 高婧, 李春, 周尚成, 李旻茜, 黄婷
    PDF全文 (46) HTML (181)

    目的:分析广州市痴呆共病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及其影响因素,为痴呆共病患者的经济成本测算与家庭照护负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收集广州市痴呆共病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治疗情况、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等情况;使用Charlson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orbidity index, CCI)评估共病负担;使用直接法估算直接经济负担费用,经正态性检验服从偏态分布,对数转换使其呈近似正态化后应用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广州市痴呆共病患者过去1年产生的人均直接经济负担费用为7180.00(3600.00,15 568.67)元,其中人均直接医疗费用为6150.00(3185.00,12 590.00)元,人均直接非医疗费用为0.00(0.00,2082.50);CCI共病负担指数为5.00(5.00,6.00),共病负担与直接经济负担均较重。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疾病直接经济负担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患者所在区域、就诊地点、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或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心脏病及服用痴呆药物种类。结论:广州市痴呆共病患者直接经济负担较重,影响因素具有多维度与复杂性的特征,需要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与探索。

  • 梁春华, 颜学勤, 肖小华, 汪天富, 黄耀辉
    PDF全文 (37) HTML (189)
    目的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是老年人常见的影像特征之一,其在颅脑MRI T2WI及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与痴呆、中风及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因此本文探讨影响WMH体积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184例WMH患者,根据Fazekas量表分为轻度和重度WMH组,比较两组间人口学特征、血脂和甲功等水平的差异,利用ITK-SNAP软件计算WMH体积,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WMH体积的危险因素。比较有无认知障碍组间WMH体积的差异,评估WMH体积对认知障碍的诊断能力。

    结果

    轻度WMH组142例,重度WMH组42例。Fazekas评分与WMH体积有较高相关性(r=0.829,P<0.001)。重度WMH组患者年龄更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更高,血清FT3水平更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WMH体积更大,年龄与WMH体积呈正相关(r=0.379,P<0.001),而血清FT3水平与WMH体积的关联性一般。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元线性分析结果提示年龄和高血压与WMH体积独立相关。在184例受试者中,126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58例认知正常,认知障碍组WMH体积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WMH预测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685,WMH的最佳截断值为3975.77 mm3,敏感度为65.10%,特异度为69.00%。

    结论

    年龄、高血压是WMH体积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糖尿病和低FT3水平也与WMH严重程度相关。WMH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WMH体积越大,认知功能越差,WMH体积有助于早期识别认知障碍人群。

  • 张瑞, 吕中月, 徐志伟
    PDF全文 (39) HTML (176)

    脑卒中是导致急性脑功能障碍的严重脑血管疾病,因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卒中后患者常并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它会影响记忆力、执行力、注意力、语言以及视觉空间能力等多个认知维度。传统的康复治疗手段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但普遍存在起效缓慢、治疗周期长以及患者难以持续配合等问题。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新兴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连续施加高强度、瞬时性的磁场脉冲于脑组织,有效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进而对PSCI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本文旨在综述rTMS在PSCI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 白昕悦, 王军凯, 刘水, 王志群
    PDF全文 (50) HTML (16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对AD的治疗展现了潜在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探索针灸对AD患者脑功能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针灸通过激活特定脑区,调节脑网络的功能连接,有助于改善认知功能和记忆能力。本文就利用fMRI探究针灸在治疗AD中的应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 公冶慧娟, 徐潇潇, 王皎, 刘沙沙
    PDF全文 (30) HTML (159)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损害患者总体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万方和CNKI数据库,搜集关于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认知损害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改善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时限为建库到2022年5月。文献的筛选、资料的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由2名研究者独立完成,最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个RCT研究,包括46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MMSE的效应值是1.97 [0.52, 3.42],MoCA的效应值是3.24[2.41,4.07]。在认知功能改善方面,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效果优于人工认知康复训练。结论: 4周及以上计算机辅助认知康复训练在改善脑卒中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方面存在优势,临床上可根据不同患者、不同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方案,使认知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 任永飞, 陈椰林
    PDF全文 (24) HTML (164)

    目的:TDP-43异常可能是包括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在内的很多神经变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但是其致病机制不明。一个核心问题就是TDP-43异常导致的神经毒性来自于其在胞质内的异常聚集还是其在细胞核内的缺失。通过探究TDP-43异常导致突触退化的机制入手,分析了多种TDP-43截短型突变体的亚细胞定位以及细胞核内TDP-43缺失与树突棘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TDP-43功能域截短突变,分析其在细胞系胞质内的聚集情况、对内源性TDP-43的影响、对体外培养大鼠海马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的影响,并探究回补核内TDP-43是否能够阻止TDP-43异常所导致的树突棘丢失。其中树突棘用于表征突触。结果:在HEK 293T中,TDP-43的∆NLS∆R2突变表征可模拟TDP-43的病理异常,包括形成ThS阳性、高度磷酸化的胞质聚集,并且诱导内源TDP-43在细胞核内的缺失。∆NLS∆R2在海马脑切片中可以显著降低CA1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这种树突棘密度降低可以被定位于细胞核内的TDP-43突变 (NLS-TDP-43) 所抑制。结论:TDP-43的∆NLS∆R2突变可以模拟TDP-43的病理异常并降低CA1神经元的树突棘密度。补偿TDP-43的核耗竭可以部分阻止∆NLS∆R2导致的树突棘减少,说明内源性TDP-43的核耗竭是此类树突棘丢失的部分原因。

  • 廖紫璇, 李佳钰, 刘一丹, 黄述春, 姜柳米, 李小凤
    PDF全文 (22) HTML (121)
    目的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众多临床工作者早期筛查识别的重要阶段,AD源性MCI是MCI主要类型,而单独的认知量表筛查MCI灵敏度和特异度不佳,全套神经心理学量表用于MCI筛查又耗时费力,故本文旨在基于既往使用的认知筛查量表,探索适用于中国人群的筛查AD源性MCI的高效量表。

    方法

    所有受试者接受共27个认知筛查测验及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最终纳入受试者242人,对照组121人(CDR=0),MCI组121人(CDR=0.5)。用spearman相关分析计算各测验Z值得分与CDR得分相关性,以显著相关的测验组成新的MCI筛查量表,并初步分析新量表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确定新量表评分标准。

    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视觉认知评估测试(visual Cognitive Assessment Test, VCAT)-语言(r=-0.447,P< 0.001)、VCAT-记忆(r=-0.717,P< 0.001)、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B(r=0.426,P<0.001)、简易智能筛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定向力(r=-0.271,P=0.025)、MMSE-注意力(r=-0.313,P=0.009)、画钟试验(clock drawing test, CDT)(r=-0.407,P< 0.001)与CDR得分相关性最佳,最终组成包含上述6个认知测验的新量表CQ-MCI,并设立了“可能的”(一个测验失败),“很可能的”(两个测验失败),“肯定的”(三个测试失败)MCI评定标准。

    结论

    VCAT-语言、VCAT-记忆、TMT-B、MMSE-定向力、MMSE-注意力、CDT测验可以组成适用于中国人群的筛查AD源性MCI新量表CQ-MCI,将来需要在临床上进一步验证CQ-MCI的敏感性及可行性。

  • 颜靖文, 罗峥, 张燕, 张蔚, 陆瑞峰, 郭锦荣, 蒋思佳, 顾耘
    PDF全文 (42) HTML (121)

    目的: 从蛋白质能量和微量营养素水平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分析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AD患者100例,另选取同期非AD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根据CDR评分,将AD组分为轻度AD组(34例),中度AD组(32例),重度AD组(34例)。观察各组患者蛋白质能量以及微量营养素水平,分析影响AD进展的相关营养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D组的BMI、MNA-SF、ALB、HGB、FA、25-(OH)D3、TC、TG显著降低,MMA、HCY显著升高(P均<0.05)。MNA-SF、HGB、FA从轻度AD组到中度AD组到重度AD组呈降低趋势,MMA呈升高趋势(P均<0.05)。重度AD组的BMI、ALB偏低,轻度AD组HCY偏低、25-(OH)D3偏高(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NA-SF、FA与AD发展程度相关(P均<0.05)。结论: AD患者的总体营养状况较差,并随AD严重程度增加其蛋白质能量以及微量营养素水平下降。

  • 韩超, 陆洋, 徐广明, 张婷婷, 张学志, 刘肇瑞
    PDF全文 (26) HTML (122)

    目的: 对城市养老机构内开展轻、中度老年期痴呆患者认知促进治疗的可行性进行测试。方法: 选取天津市某养老院内轻、中度老年期痴呆患者55名,给予7周认知促进治疗,每周2次,共计14次。在干预前和7周末以10/66痴呆诊断工具包中的社区痴呆筛查表(CSID)、简易状态检查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价量表(ADAS-Cog)和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EMQOL)对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 55名老年期痴呆患者经过7周治疗后,CSID和MMSE得分升高,ADAS-Cog得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促进治疗可以在城市养老机构中推广。

  • 吴麒
    PDF全文 (22) HTML (117)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预计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者数量将会急剧增加。抗Aβ抗体lecanemab和donanemab的3期临床试验显示出积极的成果,成功地将AD的进展减缓约30%。尽管这一进展令人鼓舞,但要实现AD的彻底治愈,仍需探索更多创新的治疗策略。近几年,由于tRNA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tRNA修饰缺失的表征已经成为AD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作为蛋白质翻译的重要参与者,tRNA修饰的缺失导致tRNA结构稳定性、蛋白翻译效率和准确性下降。tRNA修饰缺失能够通过错误折叠蛋白质的异常积累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参与AD的进展。研究表明过表达低修饰的tRNA能够恢复蛋白质稳态和治疗周围神经病变,因此梳理AD中tRNA修饰的缺失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手段。综述了AD中tRNA的U34,m5C和m1A修饰缺失的最新进展,强调了靶向tRNA治疗AD的重要意义。

  • 相苗苗, 王晓霞, 李伦兰, 曹珊珊, 孙子乔
    PDF全文 (24) HTML (107)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认知功能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19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采用长沙版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对全部AIS患者进行评估,探究睡眠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否为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92名AIS患者认知功能得分为(22.89±3.77)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得分为(7.20±4.21)分。相关性分析显示,AIS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匹兹堡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以及日间功能障碍程度呈负相关(P<0.05),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AIS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AIS患者总体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较高,且认知功能受文化程度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 张相兰, 张晶, 张祥建
    PDF全文 (29) HTML (116)

    目的: 评估脂蛋白a水平与不同类型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病相关痴呆,血管性痴呆)发生风险之间相关性。方法: 采用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方法,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汇总数据集获得与脂蛋白a水平密切相关的遗传位点作为工具变量(IV),分别与不同类型痴呆进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SMR)分析,以随机效应逆方差加权法(IVW)的结果为主。以MR-Egger法进行多效性分析、留一法进行敏感性分析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结果: 脂蛋白a水平升高与路易体痴呆风险呈正相关(OR=1.68,P=0.0005),和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呈负相关(OR=0.95,P=0.0027),与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帕金森相关痴呆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论: 脂蛋白a水平可能与路易体痴呆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呈负相关,与其它类型痴呆无明显相关性。

  • 朱小涵, 邱文超, 岑怡, 肖姝雲
    PDF全文 (40) HTML (100)
    目的

    探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认知功能障碍(CI)患者心衰指标、中医证候积分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165例老年CHF患者,根据诊断标准纳入合并CI的CHF患者92例。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完成中医证型分类和中医症状积分表,测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心功能分级、LVEF、BNP、病程、IMT、中医基本证型分布及症状积分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结果

    老年CHF合并CI患者各证型MMSE、MoCA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与MMSE、MoCA得分均呈正相关;NYHA心功能分级、BNP、心衰病程、中医症状积分与MMSE、MoCA得分均呈负相关;IMT与MMSE、MoCA分值无相关性。

    结论

    老年CHF合并CI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BNP、心力衰竭病程、LVEF、中医症状积分与认知功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老年CHF患者应及早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进行早期干预。

  • 郭玲, 董宝莲, 王翼寅, 管峥, 亚金蓉, 杨鹤云
    PDF全文 (37) HTML (117)

    目的:探索人源性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或莱菔硫烷(sulforaphane,SFN)单独或联合应用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转基因小鼠脑内生物标志物的影响,并为AD治疗策略或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24只8周龄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PBS、SFN、hUC-MSCs单用或与SFN联合治疗。药物腹腔内注射、间充质干经细胞脑室注入,14天后处死小鼠,取大脑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hUC-MSCs和SFN单独或联合使用均能降低大脑皮层Aβ和Tau蛋白水平,联合使用效果更显著。结论:本研究动物实验初步结果见AD主要两个生物标志物Aβ和Tau蛋白下调,提示hUC-MSCs与SFN联合应用可能有效治疗早期AD,这表明SFN和hUC-MSCs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治疗AD的一种新颖、有效的策略,需要进一步研究。

  • 石雨珂, 娄夏菁, 王冰升, 汪彬, 姜海燕, 康俊玲, 曹世华
    PDF全文 (14) HTML (99)

    目的: 评价非药物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 检索相关中英文数据库,收集非药物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干预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纳入文献7篇,非药物干预能够提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简易智能评估量表 (MMSE ) 评分(WMD=-1.91,95%CI:-3.10~-0.70, Z=3.13, P=0.002),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无明显提升(WMD=-0.09,95%CI:-0.86~0.67, Z=0.24, P=0.81)。结论: 非药物干预相比于药物干预或对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智能水平,但仍需更多长期、大样本量的临床数据进行进一步验证。

  • 许飞, 唐汪军, 洪梦颖
    PDF全文 (27) HTML (90)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神经变性疾病,而电针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种途径。对近年来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实验研究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探究电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借鉴。

  • 黄志宏, 张帆, 郭俊清, 张聪, 曾国勇
    PDF全文 (27) HTML (95)

    目的: 报道1例早期误诊为原发性精神病的额颞叶痴呆患者诊疗过程并进行讨论分析 。方法: 对 1 例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本病例为中年女性,首发表现为精神异常,在外院先后诊断为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予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行头颅MRI示双侧额颞叶萎缩,左侧明显。头颅 18F-FDG PET示:双侧侧额叶、颞叶外侧代谢减低。FTD相关基因检测发现该患者存在易感基因突变。结论: 这是1例典型的bvFTD病例,早期被误诊为原发性精神病,这提示在精神异常的诊断过程中,需与bvFTD鉴别诊断。

  • 高金, 卫一丹, 周知, 富丽萍
    PDF全文 (10) HTML (9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神经变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细胞外β淀粉样斑块沉积和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被认为是AD病理发生的初始和核心事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对于AD的早期诊断、药物开发和临床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PET和体液生物标志物分别提供独特且完整的信息,Aβ PET可以检测AD患者脑内Aβ斑块负荷和空间分布,体液生物标志物反映了在检查时间点脑脊液和血浆分析物的实际浓度。本综述总结了Aβ PET和Aβ体液生物标志物在AD诊断、鉴别诊断、预后预测及疗效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郝荣荣, 丁立荣, 李向华, 张艳霞, 牛兰敏
    PDF全文 (21) HTML (85)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照顾者疾病负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0月AD主要照顾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使用正念减压疗法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干预。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检测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对比两组的疾病负担的改善情况。结果:对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12周3个时间点观察组和对照组疾病负担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和干预12周观察组疾病负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和干预12周3个时间点疾病负担得分进行对比显示,两组照顾者接受的干预方式不同,疾病负担存在明显差异(P<0.05);随干预时间增长,两组照顾者疾病负担出现明显下降(P<0.01);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交互作用表明,不同的组内,时间因素作用是不同的(P<0.01)。结论:正念减压疗法能够降低AD主要照顾者疾病负担。

  • 李志, 刘凤香, 石林, 包彩凤, 史瑞仙, 贾琪, 梁芙茹
    PDF全文 (11) HTML (91)

    目的: 研究认知储备(cognitive reserve,CR)代理变量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痴呆前阶段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5例正常对照者 (normal control,NC)和45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患者。所有入组患者行认知储备指数问卷(cognitive reserve index questionnaire,CRIq)调查,得出总分、教育、工作活动及休闲时间得分,同时完成认知功能量表评估。最后,对认知储备代理变量和认知功能量表各认知域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①总分数、教育、休闲时间与反映整体认知水平的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得分(r=0.506、P<0.001,r=0.398、P<0.001,r=0.448、P<0.001)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得分(r=0.492、P<0.001,r=0.353、P=0.002,r=0.403、P<0.001)均呈正相关。②教育与数字符号转换测验、听觉词语学习测验总分及延迟回忆和波士顿命名测验评分呈正相关(P均<0.05);工作活动与数字符号测验、听觉词语学习测验延迟记忆、数字广度正背测验呈正相关(P均<0.05);休闲时间与听觉词语学习测验总分及延迟回忆、数字广度正背测验、数字符号转换测验、动物词语流畅性和波士顿命名测验呈正相关(P均<0.05);总分数与听觉词语学习测验总分及延迟回忆、数字广度正背测验、动物词语流畅性测验、数字符号转换测验和数字广度倒背测验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①AD痴呆前阶段患者的综合认知储备与整体认知功能之间存在关联。②教育水平、休闲活动与综合认知、记忆力和语言能力均具有相关性,工作活动仅与综合认知和记忆力相关。

  • 邓桦
    PDF全文 (15) HTML (87)

    目的: 全球正在应对阿尔茨海默病(AD),通过梳理部分国家战略计划与项目资助情况,系统了解不同国家针对AD预防与治疗的举措。方法: 调研国家政策,利用知领全球科研项目库检索近年AD项目信息,通过计量与内容分析对检索项目展开分析。结果: 现阶段,美国重点兴建具备不同职能的AD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侧重信号通路/调控与靶点发现;加拿大重视标志物与靶点发现;中国研究投入力度不断增加。结论: 部分国家已对如何应对AD做出立法,信号通路/调控、靶点发现,药物研发是AD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效标志物筛选及科普传播是AD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 任多多, 向晨瑶, 赵永康, 柴学军, 张露露, 张玉婵, 朱晓岩, 赵善廷
    PDF全文 (19) HTML (75)
    目的

    以5×FAD小鼠为动物模型探讨元宝枫籽油(Acer truncatum Bunge seed oil,ASO)对AD的防治作用及机制。

    方法

    随机选取1月龄雄性5×FAD小鼠,将4%元宝枫籽油添加于标准鼠粮中(AD+ASO组),饲喂5×FAD小鼠5个月,同时设置雄性野型正常对照组(WT组),5×FAD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疾病模型组(AD组)。取材之前进行巴恩斯迷宫、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实验,然后进行海马和大脑皮层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肠道菌群16S rRNA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

    行为学结果显示,元宝枫籽油饲喂可提高AD模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改善其认知功能障碍。免疫荧光结果表明,元宝枫籽油饲喂可以抑制淀粉样斑块的形成从而减少海马和大脑皮层Aβ(beta-amyloid protein)淀粉样斑块的沉积。元宝枫籽油干预后能提高AD小鼠海马组织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进而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元宝枫籽油可提高AD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对肠道菌群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

    结论

    元宝枫籽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及丰度抑制Aβ淀粉样斑的形成,改善AD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为AD的预防提供了新途径和可能性。

  • 高山山, 马跃, 郭春蕾, 罗屹, 陈庆燕, 方继良
    PDF全文 (25) HTML (87)

    认知障碍作为最易致残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应引起重视。神经影像学作为客观指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尽早发现帕金森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生。现从帕金森-主观认知能力下降(PD-SCD)、帕金森-轻度认知障碍(PD-MCI)、帕金森痴呆(PD-D)三个方面,综述对此类疾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检索后发现,PD-SCD诊断标准不明确,但少量研究报道其存在广泛大脑皮层活动和深部白质改变;PD-MCI除明确与帕金森多巴胺系统功能相关,其白质改变已涉及海马等记忆相关结构;PD-D在PD-MCI的基础上白质病变进一步加深,灰质萎缩明显,脑网络功能受累范围进一步扩大,包含基础感知系统障碍。

  • 周进, 董春瑶, 林媛媛, 王霞, 王旭, 杨笑媚, 孙迪, 王晓蕾, 梁丽华
    PDF全文 (23) HTML (79)

    目的:了解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否可以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认知功能以及改善阿尔茨海默病重要生物标记物β-淀粉样蛋白1-42/1-40比值。方法:入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28例。治疗组睡眠过程中给予持续正压无创呼吸机治疗结合有氧运动,对照组仅进行有氧运动,治疗6个月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β-淀粉样蛋白1-42/1-40比值,并使用华山版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uditory verbal learning test-Huashan version,AVLT-H)和动物词语流畅性量表(animal fluency test,AFT)来评估认知功能。结果: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β-淀粉样蛋白1-42/1-40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AVLT-H即刻回忆评分、AF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记忆和言语功能,并降低HCY和Aβ42/Aβ40比值,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认知障碍可能具有改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