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至11日,在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长沙,一场汇聚全球智慧、聚焦民生关切的学术盛会—“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隆重举行并圆满落幕。本次大会不仅是一次常规的学术交流,更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恰逢(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AAD)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十周年庆典。以此为契机,大会以“多学科融合、产学研协同”为核心主题,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搭建了一个集政策解读、前沿科研、临床实践、产业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
大会现场
大会规模空前,设置了1个主会场与20个涵盖基础研究、临床诊疗、药物研发、非药物干预、人工智能、人文照护、中医药等多个领域的专题分会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大会吸引了超过1000名专业人士现场参会,线上参与人次更是高达117,582,充分彰显了行业内外对阿尔茨海默病(以下简称“AD”)防治议题的高度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等十余家中央及地方主流媒体的全程深度报道,以及多家科技与健康机构的同步转播,使得大会总浏览量超千万次。这不仅是数字上的成功,更标志着一个“专业领域深度渗透、社会层面广泛触达”的立体化传播格局已然形成,成功地将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挑战推向了社会关注的中心。
大会的开幕式高屋建瓴,不仅是一场隆重的仪式,更是一次关于国家战略、行业使命与全球协作的顶层对话。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王军会长致欢迎辞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健康服务处副处长徐冲发言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处长董克勤发言
湖南省长沙市经开区党委书记陈海波发言
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重视与政策引领。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名誉主席彭珮云、名誉副主席项华、会长王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健康服务处副处长徐冲,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处长董克勤,以及东道主湖南省长沙市经开区党委书记陈海波等重量级嘉宾先后致辞。他们的发言清晰地传递出国家层面对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发言内容深刻阐述了AD防治不仅是单纯的医疗问题,更是应对我国人口深度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一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福祉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政策支持的强化、科技创新的驱动,到地方政府的落地保障,一系列的顶层设计为行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呼吁全社会、全行业凝聚共识,以系统性的思维协同破局。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李坤成回顾协会十年发展情况
协会十年发展的辉煌回顾与使命传承。 在协会十周年庆典的特殊时刻,副会长李坤成教授发表了饱含深情的贺辞。他系统回顾了协会自成立以来的十年奋斗历程——从最初的拓荒者,到如今行业的引领者,协会在推动大众科普宣教、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与规范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这十年,是中国AD防治事业从初步探索到体系化发展的缩影,李会长的回顾引发了全场与会者的强烈共鸣,也激励着新一代从业者继往开来,接续奋斗。
英国阿拉丁大学Claude Wischih教授作报告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宋伟宏院士作报告
雅典国立卡波蒂斯坦大学的Paraskevi Sakka教授作报告
国际视野下的智慧碰撞与经验互鉴。 本次大会的国际化程度达到了新的高度。英国阿拉丁大学的Claude Wischih教授带来了关于Tau蛋白病理学研究的最新见解;加拿大健康科学院的宋伟宏院士分享了他在AD遗传学和分子机制领域的突破性发现;雅典国立卡波蒂斯坦大学的Paraskevi Sakka教授则介绍了欧洲在失智症照护体系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
中国科学院苏国辉院士苏国辉作报告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作报告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王延江教授作主持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苏国辉院士、中国工程院范先群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贾建平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的王延江教授等国内顶尖学者,也展示了中国在AD流行病学调查、临床队列研究、创新药物研发等方面的丰硕成果。这种“全球智慧 + 中国实践”的深度对话模式,打破了地域与学科的壁垒,实现了思想的碰撞与经验的互鉴,为全球共同应对AD挑战注入了强劲的多元化新思路。
在众多高水平的学术论坛中,两大创新设立的特色专场以其独特的议题设置和形式,成为了本届大会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完美诠释了科技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并重。
人机对赛现场
专场主席团团队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翁翎教授谈赛后感受
AI参赛团队运用大模型进行现场病例分析
人机对赛参赛选手及主席团嘉宾合影
“脑科学智慧战”:探索人机协同的未来医学新范式。 首次设立的“AI与人类临床专家诊断对赛专场”无疑是大会最具创新性的环节。由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虹峥教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新基建专委会金晖会长、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璨教授等组成的权威主席团,确保了比赛的专业性与公正性。专场的目的并非简单地进行“人机对抗”,而是旨在探索一种“智慧协同”的全新诊疗模式。在真实的病例分析中,AI大模型展现了其在处理海量影像与生物标记物数据、快速识别复杂模式方面的超凡能力;而人类顶尖临床专家则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整体状况的把握以及与患者的共情能力,做出了充满医学智慧的判断。比赛生动地证明,AI与医生并非替代关系,而是最佳的合作伙伴。AI可以成为医生的“超级助手”,将他们从繁复的数据分析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决策与人文关怀。这一环节旨在推动构建一个“以医生为核心、AI为支撑”的未来联合诊断体系,为实现AD的“早筛、早诊、早治”提供了革命性的新范式。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王虹峥教授宣读的“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伦理学倡议书”
此外,开幕式上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王虹峥教授宣读的“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伦理学倡议书”,为AI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划定了数据安全、算法透明、责任归属等伦理“红线”,彰显了中国在拥抱技术创新的同时,对生命和伦理的敬畏与深思。
苏州大学徐勇教授作报告
清华大学张明徽教授作报告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唐新波律师作报告
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邵敏华博士作报告
北京忆起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王峰教授作报告
武医书院钟海明教授作报告
“科普教育专场”:传递触手可及的民生温度与实用知识。 如果说“人机对赛”代表了学术的“高度”,那么“科普教育专场”则体现了大会的“温度”。该专场精准地面向广大社会民众、患者家属及基层健康从业者,将最前沿、最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苏州大学徐勇教授分享了社区网格化预防体系的构建经验;清华大学张明徽教授从代谢健康的角度阐述了AD的预防策略;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的唐新波律师为患者家庭提供了关于财产监护、权益保障的法律支持;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的邵敏华博士则介绍了易于在基层推广的筛查工具与路径。专场的两大焦点,更是将实用性发挥到了极致:中国记忆大师王峰教授以《练就更强大脑》为题,通过“场景关联法”等记忆技巧的现场互动教学,让听众在欢笑中掌握了提升认知储备的有效方法;武医书院的钟海明教授则融合传统武学与现代康养理念,现场示范了“太极云手”等简化功法,并详解了“15分钟功法+穴位按摩”的低成本家庭干预方案。这些内容因其极强的普适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真正实现了将前沿防治知识“送入寻常百姓家”的初衷。
经过三天的密集交流与思想碰撞,大会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四大核心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系统性地勾勒出了一幅从预防到照护的全景新图景。
海南大学骆海明教授作报告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林萍教授作报告
河北医科大学马晓伟教授作报告
在基础研究领域,大会深入剖析了Aβ、Tau蛋白、神经炎症、肠道菌群等多元化的AD发病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更精准的靶点。卫材(中国)等前沿药企分享了Aβ靶向药物的最新临床数据及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情况,而博鳌乐城先行区的特许政策,使得国内患者能够提前近6个月用上全球创新药物,展现了中国加速新药准入的决心。在早期诊断方面,技术突破尤为显著。海南大学骆海明团队开发的血浆ATN(Aβ、Tau、Neurodegeneration)检测技术,以其无创、便捷的特点,为大规模人群筛查提供了可能;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林萍团队构建的基于多模态数据的AI诊断模型,显著提升了诊断的准确率和效率;河北医科大学马晓伟教授对最新生物标志物标准的权威解读,则为临床诊断与研究的规范化提供了指导。这些成果共同推动了AD的诊断窗口不断前移,向实现“滴血识病”的愿景迈出了坚实一步。
安徽医科大学汪凯教授作报告
川北医学院王晓明教授作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李元欣教授作报告
在治疗干预层面,除了药物研发,非药物干预手段也展现出巨大潜力。安徽医科大学汪凯教授和川北医学院王晓明教授分别分享了精准神经调控技术(如rTMS/dTMS)在改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方面的最新临床证据,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在服务模式创新上,大会呈现了两种极具启发性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李元欣教授提出的“阿尔茨海默症康养小镇”模式,倡导通过构建一个集医疗、康复、生活、社交于一体的支持性环境,为不同阶段的患者提供整合式、人性化的长期照护服务。而海南博鳌乐城先行区则依托其独特的政策优势,正在打造一个“防-诊-治-护”四位一体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方案,为全国乃至全球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南经验”。
第五届失智照护人文关怀征文比赛现场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王军会长与雅典国立卡波蒂斯坦大学Paraskevi Sakka教授一同前往湖南长沙的“阿默认知症照护”机构参观
北京邮电大学赵坤教授作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牛焱教授作报告
河南省人民医院李永丽教授作报告
如何提升失智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本次大会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第五届失智照护人文关怀征文比赛”收录了近百篇来自一线照护者、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真实故事与实践案例,这些充满温度的文字,彰显了人文关怀在失智照护中的核心价值。大会还邀请了希腊雅典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分享其在标准化服务流程中融入人文理念的国际先进经验。8月11日,王军会长与Paraskevi Sakka教授一同实地参观了长沙的“阿默认知症照护”机构,现场观摩了通过唱歌、拔河、扔小球等生活化趣味活动对轻度认知障碍人士进行的干预,直观感受到了生活化、去机构化的照护模式对维护患者尊严与功能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前沿科技正在为健康管理与照护提供强大赋能。北京邮电大学赵坤团队的“认知功能远程监测系统”,可实现对居家老人认知状态的无感、持续追踪;太原理工大学牛焱团队的“AI康复训练机器人”,能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趣味性的康复训练;河南省人民医院李永丽团队构建的“高危人群预警模型”,则能提前识别潜在风险。这些技术成果,正推动着AD防治的重心从被动的“治已病”向主动的“防未病”实现战略转型。
中国中医科学院黄世敬教授作报告
天津中医药大学许蓬娟教授作报告
上海市中医医院刘毅教授作报告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AD防治中展现出独特的“多靶点、整体调节”优势。中医药分会场上,中国中医科学院黄世敬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许蓬娟团队、上海市中医医院刘毅教授等专家,分别分享了基于经典方剂的改良研究、特色针灸疗法以及中西医协同的临床策略,为AD的综合治疗提供了丰富的“东方智慧”。在国际合作方面,大会积极推动全球理念的融合,重点讨论了“10/66老年期痴呆研究”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最新进展,倡导建立跨国、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合作研究机制,共同应对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
大会现场
本次大会作为(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十周年的辉煌献礼,其意义已远超一场学术会议。它通过“政策-科研-临床-产业”的有效联动,成功凝聚了三大核心行业共识: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防-诊-治-护”协同网络、建立一个加速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机制、以及始终坚守“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人文本质。
站在新的十年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乃至全球的阿尔茨海默病防治事业将聚焦于三大战略方向:
深化前沿科技应用,迈向精准预防新时代:将持续深化液态活检等生物标志物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融合应用,开发更灵敏、更经济的极早期筛查和预测工具,推动行业整体迈入“预测与预防医学”的新时代。
完善整合式照护生态,构建社会支持新格局:将致力于打破机构、社区与家庭之间的壁垒,构建一个无缝衔接、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照护生态系统,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长期支持。
加强全球协同创新,打造AD防治的“中国方案”:将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合作,分享中国的研究数据、临床经验和创新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为全球应对认知衰退挑战贡献更多、更扎实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总而言之,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以其创新的环节设计、多维度的成果展示和全球化的嘉宾阵容,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兼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更为我国AD防治事业的专业化深耕、普惠化落地、国际化迈进筑牢了坚实的根基。它向世界清晰地传递出一个强有力的信号:面对认知衰退这一严峻挑战,中国正以坚定的“硬核行动力”,走在探索解决方案的前沿。
2025年健康桥-2025年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秘书处供稿
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