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6-5516 CN 10-1536/R
  • 主办单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期刊动态

2025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系列报道——神经调控分会场(十六)

共探技术赋能临床实践

2025年8月10日,“2025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进入第二日议程,下午共有八个分会场,其中神经调控临床实践分会场现场参会人数众多。线上浏览量1005人。

 

本分会场以 “神经调控临床实践:技术赋能与精准干预” 为主题,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晓明教授、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龚亮教授、成都市金牛区人民医院陈芳教授担任执行主席,多位国内专家围绕生物标志物及早期筛查、经颅磁刺激及精准神经调控等前沿领域作了精彩报告,从基础机制到临床应用亮点纷呈。

阿尔茨海默病是中国老龄化背景下最具挑战性的神经变性疾病之一。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群痴呆病总患病率为 6.04%,其中阿尔茨海默病约占 3.94%,患者总数约 1699万例。预计到2050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人数将达到 4000万左右,疾病负担将显著增加。面对这日益严峻的趋势,早期筛查与精准干预显得尤为关键;尤其是借助神经调控技术来调节脑网络功能、增强神经可塑性,正成为未来临床转化的热点与希望所在。 

 

安徽医科大学汪凯教授分享了基于症状的精准神经调控最新进展,展示了脑功能定位、神经环路描图及个体化干预方案在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脑疾病中的应用潜力,为临床神经调控提供了技术路径和理论支撑。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王延江教授介绍了p-tau217/Aβ42比值在临床与社区队列中的诊断准确性(T-BRAIN研究),提出其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筛查中的高敏感性与可行性,为无创、经济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工具。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林兴建教授探讨了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剂量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与脑灰质结构的影响,结合影像组学分析揭示了基因—炎症—脑结构间的关联机制。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王晓明教授介绍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刺激参数优化、theta-burst模式以及个体化导航治疗策略,展示了其在改善认知和延缓病程方面的潜力。四川大学附属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龚亮教授围绕经颅磁刺激(TMS)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展开介绍,涵盖皮层兴奋性调节、神经可塑性增强及影像学—电生理联合评估技术,并分享了联合治疗与个体化刺激方案制定的最新成果。

本场论坛不仅集中呈现了神经调控领域的前沿成果,更强调了技术落地的临床价值——从高灵敏度的血液检测、精确的影像与基因分析,到非侵入性脑刺激干预,形成了“早筛—早诊—精准干预”的闭环思路,为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提供了系统化的新策略。

在思想交锋与成果分享中,“神经调控临床实践:技术赋能与精准干预”分会场为与会者奉上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学术盛宴,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新闻报道组

神经调控分会场执笔:王晓明、陈芳

2025年8月10日



发布日期: 2025-08-29    浏览: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