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早筛防治 数字与血液标志物融合成关键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召开期间,大会分会场“阿尔茨海默病早筛到防治全维策略:融合数字和血液生物标志物的实践探索”AD筛检诊疗干预管理国际前沿方案分会场于2025年8月10日上午在湖南长沙世纪金源大饭店召开。会议由执行主席(中国)阿尔茨海默防治协会医学与科学专家咨询工作组委员、阿斯诺来创始人周显波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彪教授,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裴中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徐群教授共同主持。会议在浓厚热烈的学术和实操经验分享讨论中隆重召开。
首先,周显波博士对演讲嘉宾以及参会人员表达了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同时对(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成立10周年致以热烈祝贺。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不可逆的神经变性疾病,早期诊治尤为重要,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筛查手段。来自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教授, 广东省重大神经疾病诊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广东省卫生管理学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裴中教授在会上分享了题为“数字技术结合周围血标志物的阿尔茨海默病分级筛查诊疗”的研究报告。裴教授指出数字化认知评估与血液标志物是目前最便捷、有效的潜在筛查AD和观察疗效方法。通过结合两者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三级诊疗策略。大力推广数字标志物在社区、养老院等居家场所的应用,实现个体的居家自筛,减轻医疗压力;另外在二级医院结合数字标志物与血液标志物,完成AD风险评估;最后三级医院实现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Aβ)centiloid (CL)值检测,通过多层机构相互协作,实现AD早筛早防一体化,为适应AD发病率的上升以及应对AD的精准治疗做好准备。
来自卓睿药业(香港)有限公司的罗颍诗医生以《口服HMTM在阿尔茨海默病管理的应用:真实世界临床经验分享》为题作了报告。罗医生介绍了HMTM,一种tau聚集抑制剂,可针对病理性tau寡聚体阻止进一步聚集并通过增加海马区乙酰胆碱水平发挥症状缓解作用,HMTM已在轻度认知障碍,早期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患者中完成了三项III期临床试验,并在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患者中完成了一项III期临床试验。这些试验均显示出剂量依赖性的临床衰退和脑萎缩减缓的效果。该抑制剂的安全性特征良好,不良事件通常为轻微且不危及生命,包括头痛、腹泻、呕吐和贫血。为期超过10年的口服该药物的“全球指定病患使用计划”已收集到宝贵的真实世界临床经验。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徐群教授作了题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防治的证据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徐教授讲到阿尔茨海默病(AD)是全球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造成的痴呆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更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近年来,AD早期诊断与干预理念不断更新,从临床症状阶段向临床前生物学阶段前移,早期识别与精准治疗成为应对AD的关键突破口。讲座系统梳理AD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回顾AD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重点介绍2024 NIA-AA最新发布的修订版诊断标准,探讨基于Aβ和Tau等生物标志物的疾病分期模式,及其在临床前阶段识别中的重要意义。在早期干预方面,讲座基于《柳叶刀》权威报告,强调“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通过改善全生命周期的14项可干预风险因素,有望预防或延缓约45%的痴呆发生。同时,近年来疾病修饰治疗迎来重要突破,抗Aβ单抗类药物如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等逐步进入临床视野,为延缓疾病进展带来曙光。在实践层面,徐群教授带领的仁济脑健康团队构建了从筛查到诊疗的闭环体系:基于MemTrax认知筛查工具建立中国常模,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刊;牵头制定《阿尔茨海默病居家筛查专家共识》;依托分子标志物精准诊断平台,构建AD精准队列并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推动AD的早筛早诊、防治一体化探索新路径。
在圆桌讨论环节,题为“支付端视角下AD居家/社区筛查和防治的可行性”的圆桌讨论在宇测生物CEO严洁敏老师的主持下,与来自复旦大学老年医学研究中心的周灏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焦彬教授、浙江普望健康与精准医学研究院秘书长张文敏老师,以及题为“AD居家/社区筛查和防治实操角度的经验和挑战“的圆桌讨论,在周显波博士主持下,陈彪教授、裴中教授、徐群教授和严洁敏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圆桌嘉宾一致同意早筛早防治是目前最好AD解决方案,科普提高公众意识是关键。商业化模式亟需持久有效解决方案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支付方将需要个人家庭,保险和政府全社会支持。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新闻报道组
早筛到防治全维策略专场执笔:周显波
2025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