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专家齐聚,共话AD诊疗新突破
8月10日下午,一场聚焦阿尔茨海默病诊疗前沿的学术盛宴——2025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暨2025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学术年会在长沙召开。本次大会以“南北对话,共话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新突破”为核心主题,吸引了众多业内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共同围绕阿尔茨海默病诊疗领域的前沿动态、技术突破与实践经验展开深度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思想碰撞热烈。
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理事长王虹峥教授致辞
会上,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理事长王虹峥教授发表致辞,在向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的同时,着重强调了当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她的发言既立足现实需求,又着眼长远发展,为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奠定了务实而深远的基调。
大会执行主席肖卫忠教授介绍现场嘉宾
大会执行主席刘肇瑞教授介绍现场嘉宾
随后,大会执行主席肖卫忠教授、刘肇瑞教授隆重介绍了各位远道而来的与会嘉宾,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均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硕的成果。在众人的期待中,各位专家依次登台,分享最新学术成果,与线上、线下参会者共探前沿。新技术的突破、新特色的展现、新亮点的呈现,让这场大会精彩纷呈。
国际研究新体系:填补全球空白,锚定健康老龄化
黄悦勤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带来《10/66老年期痴呆国际合作研究的中国进展》,其核心是牵头10/66国际研究中国项目,针对中低收入国家痴呆研究缺口,历经20年构建 “疾病—功能—照料”体系,成果登上国际顶刊,方法学适配多场景且跨文化适应性强,已应用于多项国内调查,未来将支撑全国流行病学调查。
早期诊断新突破:放射性药物加速临床转化
崔孟超教授作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崔孟超教授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放射性药物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中,围绕AD早期诊断,以Aβ斑块为靶点研发探针,其团队研发的氟 [18F] 贝他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且优势显著,Tau PET 显像剂 [18F] S-16 进入临床研究Ⅱ期并突破关键技术,同时进行了星形胶质细胞新靶点发病机制的探索及筛选新型靶向探针,实现了“基础 —临床”转化,团队始终以临床需求推动新靶点研究落地。
诊疗规范新视角:破解BPSD难点,融入人文关怀
孙新宇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孙新宇教授的《BPSD的规范诊疗》,聚焦痴呆患者普遍存在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这一难点,解析其特征与影响因素,从症状识别入手,剖析影响因素,提出精准的药物与非药物干预方案,细化照料原则,强调照料中的人文关怀,凸显诊疗温度。
生物标志物应用新解读:助力AD精准诊断
马晓伟教授作报告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马晓伟教授在《生物标志物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中,结合AD诊断标准40年变迁,解读2024 AA标准对生物标志物的推荐,明确影像学与体液标志物的价值及差异,详解Aβ-PET 适用范围,为 AD 精准诊断提供规范指引。
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共识新解读:规范操作与应用
富丽萍教授作报告
中日友好医院富丽萍教授解读《淀粉样蛋白PET显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基于AA 2024标准,讲解共识背景,结合AD阶段与PET特点推荐其在诊断、鉴别、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方向,细化操作流程与影像解读标准,还引入2025年国际最新应用建议。
抗Aβ药物价值新探讨:科学看待临床治疗作用
肖卫忠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肖卫忠教授在《如何科学看待不同抗Aβ药物的临床治疗价值》中,解析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两种抗Aβ药物价值,从 Aβ级联学说出发,对比两者机制与靶点差异,结合全球多中心试验数据验证价值,重点强调ARIA风险的监测与管理,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会议期间,线上线下的各位专家与参会人员围绕上述学术内容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针对研究中的疑点、难点进行了细致探讨,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让在场者和线上观众均受益匪浅。
肖卫忠教授作会议总结
大会最后,大会主席肖卫忠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了全面总结,高度肯定了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以及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并向所有发言嘉宾、线上线下的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本次大会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分享与讨论,不仅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病诊疗领域的最新进展,更为该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有力推动了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的深度融合,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
本会场线下参会人员众多,线上参会人员统计:656人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新闻报道组
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学术年会执笔:张明梅
2025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