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6-5516 CN 10-1536/R
  • 主办单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期刊动态

2025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系列——人工智能应用分会年会报道(十)

2025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分会年会落幕 多专家分享AD研究领域AI 应用成果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于8月8日-11日在湖南长沙拉开帷幕,国内外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与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变性疾病的交叉研究。本次大会的第三天(8月10日)下午迎来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场启幕,多位专家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围绕脑网络建模、多模态融合、动态调控等前沿方向展开深入探讨,为AD的早期诊断、机制解析及干预策略提供了创新思路。

 

梁佩鹏副主委分会场开幕致辞

 

 

刘勇教授主持

 

王征教授主持

会议开始,由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人工智能应用分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梁佩鹏教授进行了开幕致辞。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AI技术应用分会副主任委员刘勇教授,以及常委王征教授担任主持。会议邀请了人工智能与神经变性疾病研究领域的5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

 

赵坤研究员作报告

北京邮电大学赵坤研究员所在团队聚焦脑结构共变网络的计算方法及临床应用。其团队构建的新型大脑结构共变网络(R2SN)可精准捕捉AD脑网络异常,基于此开发的个体化影像学标记物iBrain实现了AD跨中心分类,多尺度结构磁共振指标的集成显著提升了AD异常模式的识别效率。研究还通过脑网络亚型分析揭示了AD进展的生物阶段特性,为早期干预靶点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姜琳博士作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姜琳博士介绍了多模信息融合在大脑认知-情绪调控中的应用。团队提出多模协变网络(MCN)框架,融合MRI、EEG等多源数据,实现了重度抑郁症患者脑网络异常的精准识别,且在双相情感障碍家族风险人群中验证了跨节律耦合异常的诊断价值。基于结构-功能耦合变异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5-羟色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对情绪相关认知功能的调控机制,为 MCI 患者的认知-情绪闭环调控提供了新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入选中国脑机接口十大进展之一。

 

牛焱教授作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牛焱教授所在团队开展了非线性动力学辅助的AD早期诊断与调控研究。通过排列熵、多尺度熵等方法捕捉脑活动复杂性变化,发现AD患者脑区熵值随病程进展呈特异性下降,构建的lightweight多模态融合模型在 NC、MCI、AD 三分类任务中准确率达 82.9%。在干预方面,基于大尺度脑动力学模型的虚拟神经刺激模拟,验证了tDCS对AD脑网络的调控效应,为个性化神经调控方案提供了量化工具。

 

李永丽教授作报告

河南省人民医院李永丽教授从健康管理视角出发,阐述了AD全生命周期防控体系。研究指出,血液生物标志物(如p-tau217、Aβ42/40)的检测可实现AD症状前18年的精准诊断,结合PET影像与AI模型显著提升筛查效率。河南省人民医院推出的“脑健康评估项目”整合认知量表、影像与血液检测,形成“筛查-诊断-干预”闭环,为 AD 高危人群提供个性化管理方案。李教授在最后对未来工作提出了从“不可治”到“可防可控”范式转变的展望。

 

刘海宁教授作报告

承德医学院刘海宁教授团队探讨了老年遗忘型认知障碍的神经机制及数字化干预。通过 ERP 与眼动实验发现,MCI 患者执行功能损伤与前额叶-顶叶网络连接异常相关,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的微状态特征模型可实现对MCI的精准识别。基于此开发的数字化干预系统,通过节律同步化训练改善患者反应抑制能力,在社区试点中显著提升认知量表评分。

 

杨风雷老师作报告

北京万方医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杨风雷老师的报告聚焦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构建 AD/MCI 知识服务体系,探讨大模型应用机遇与挑战,分析健康老龄相关医学研究,介绍学科建设五步法,还阐述了 AD 应对服务专区的功能,旨在通过数据与知识驱动提升 AD/MCI 学科能力。

会议最后,李坤成主任和梁佩鹏副主任分别做会议闭幕致辞。

 

李坤成主任闭幕致辞

本场报告全面展示了人工智能在AD 研究中的跨尺度应用:从微观的神经递质调控机制到宏观的脑网络动态建模,从多模态数据融合到个性化干预方案优化,为 AD 的早期识别、机制解析及临床转化提供了多维度解决方案。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脑网络计算理论的发展,更在健康管理、神经调控等领域形成了可落地的技术体系,为实现AD“早发现、早干预、个性化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会场线下参会人员众多,线上参会人员统计:553人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新闻报道组

人工智能应用分会执笔:赵婧

2025年8月10日



发布日期: 2025-08-29    浏览: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