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AD 机制与临床转化 新锐力量展现科研潜力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王以政教授主持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晓蕾教授主持
8月10日上午,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青年科学家专场—在湖南长沙隆重举行。本专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王以政教授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晓蕾教授共同主持,主题为“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展望”本场汇聚了6位青年科研新锐,带来从分子机制到生活方式干预、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的全链路最新成果。该专场议题聚焦阿尔茨海默病领域近期高度关注的疾病机制、创新诊断标志物、疾病修饰治疗以及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等热点,围绕多个前沿课题与创新技术展开讨论,充分展现了该领域新生力量的科研实力与未来潜力。
厦门大学医学院赵颖俊教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进化与动物模型全国重点实验室张登峰研究员作报告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崔梅教授作报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陈芹教授作报告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雅楠副教授作报告
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卜先乐教授作报告
现场互动氛围热烈。厦门大学医学院赵颖俊教授作《调控Tau蛋白沉积的新机制》报告,阐述关键磷酸化tau形式与环状RNA(circTau)在神经毒性及tau生物学调控中的作用机制,为tau病理干预提供新靶点。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进化与动物模型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张登峰研究员作《阿尔茨海默病的遗传机制》报告,分享我国人群AD遗传因子鉴定成果,探索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互作的分子机制,为精准医学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崔梅教授作《脑铁沉积在认知衰退和AD中的作用机制》报告,基于社区与医院双队列,揭示铁沉积与Aβ/Tau病理及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提示铁可能在AD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陈芹教授作《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及治疗最新进展》报告,介绍血液生物标志物(p-tau181、p-tau217、GFAP等)的临床突破及抗Aβ单抗药物在延缓认知衰退中的最新进展。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罗雅楠副教授作《高强度间歇性身体活动与痴呆症风险》报告,提出间歇性身体活动可作为简便可行的失智症预防策略,并探讨其潜在机制。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卜先乐教授带来《阿尔茨海默病的外周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探讨外周细胞,血液,多种共病对AD病理产生的影响,并讨论新的AD治疗方法可能性。参会者专注聆听、积极提问,围绕“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适用性”“单抗药物研发中的对照研究”“除ApoE基因外,人群AD风险基因”“ Aβ假说”等具体问题展开深度交流。
青年专家们结合自身研究实践,一一细致作答,观点碰撞中不时迸发新的思路火花,充分体现了学术界青年科学家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高度关注与探索热情。论坛讨论既涵盖基础研究的前沿探索,也关注临床应用的实际需求,从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机制解析、新型生物标志物研发、靶向治疗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到产学研协同转化模式等角度,呈现了最新研究成果与突破性进展,为推动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青年Poster优秀作品颁奖典礼
在6位讲者报告结束后,迎来了本次大会的青年Poster优秀作品颁奖典礼。刘晓蕾教授主持,她强调,Poster展示不仅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青年科研人才交流思想、碰撞灵感的重要舞台。经过严谨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2名(科学影响力突出),二等奖:4名(创新性强),三等奖:6名(研究发现具潜力)优秀奖:11名(展现出科研潜力)。梁春华等23名优秀的青年研究人员上台领奖。王以政院士及6位论坛讲者为获奖者们颁奖。
本次论坛不仅搭建了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桥梁,更以热烈的互动氛围彰显了领域内对创新突破的迫切追求,作为聚焦青年科研力量的重要平台,凸显了青年科学家在攻克阿尔茨海默病这一重大医学难题中的积极作用,为该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本会场线下参会人员众多,线上参会人员统计:2228人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新闻报道组
青年科学家会场执笔:刘晓蕾、肖霜
2025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