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
2025年8月8-11日,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AAD)、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CSTEC)、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ADI-China)、湖南乾康科技有限公司(Qankorey)联合主办的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在长沙正式启幕。这是一场关于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国际学术大会。本次会议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临床专家及政策制定者,聚焦新技术、新观点及新进展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领域的应用。会议旨在搭建高水平交流平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这一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2025年8月9日开幕式致辞: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王军会长致欢迎辞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王军会长致欢迎辞,介绍与会嘉宾包括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及企业代表;协会名誉会长彭珮云女士致辞,强调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的重要性,回顾协会十年来的成就,包括举办前十届国际学术大会,已经吸引3000多名著名演讲者做学术报告,展示了1050项学术成果;名誉副主席项华女士在致辞中指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形势严峻,85岁以上老人,每十位就有一位受痴呆困扰,她呼吁要加强国际合作与科研突破。
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健康服务处副处长徐冲发言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处长董克勤发言
政策支持: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领导徐冲同志介绍中国老龄化现状:2024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3.1亿,占比22%;65岁以上2.2亿,占比15.6%。预计203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领导董克勤同志强调脑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介绍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机制,来支持阿尔茨海默病研究。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王虹峥发布中国AI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伦理学倡议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发言
学术与科研进展:大会设立20个分会场,聚焦AI诊疗技术、生物标志物研究等前沿领域,发布中国AI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伦理学倡议;中国科学院苏国辉和陈可翼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范先群和唐希灿院士联合为大会致辞并呼吁全球学者加强合作,加速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研究与诊疗方案创新。
长沙市经开区党委书记陈海波发言
地方产业支持:长沙市经开区党委书记陈海波介绍长沙将会把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制造、中医药创新和前沿医学研究,支持阿尔茨海默病防治技术转化。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李坤成回顾协会十年发展情况
协会建会十周年回顾:(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李坤成回顾协会十年发展:中高级会员增至3000多名,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知晓率从15%提升至91%,组织协会专家撰写我国防治痴呆的战略行动计划建议书等系列建议,获国务院领导两次批示,推动了中国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出台;协会创办《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推动防治工作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战略。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左上一)、英国拉伯丁大学Claude Wischih教授(右上一)、雅典国立卡波蒂斯坦大学的Paraskevi Sakka教授(左下一)、上海长征医院殷浩教授(右下二)分别做主旨演讲
接下来,来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贾建平教授就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机制、识别与预防作了主旨演讲。贾教授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突变位点的特点,以及该团队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发生机制筛选了多个中药单体,并申请了5项专利,同时,提出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率降低39%。来自英国拉伯丁大学Claude Wischih教授讲解了阿尔茨海默病中靶向Tau蛋白病理学的挑战,以及所研发的药物在临床前期研究与临床试验的进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范先群院士做了视网膜视神经损伤修复的报告。他指出,视网膜病变是导致失明的主要诱因,在各类视力障碍中占比超 60%;黄斑病变则是老年性视力衰退的首要原因;而视神经损伤后的修复,至今仍是中枢神经再生领域的一大难题。值得关注的是,人工视觉技术近年来在视觉功能恢复方面已展现出显著潜力,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希望。来自雅典国立卡波蒂斯坦大学的Paraskevi Sakka教授介绍了希腊痴呆症的现状,包括流行病学、预防、治疗和服务等。她介绍,在希腊,65岁及以上人群中痴呆症患病率为5%,患者人数约5.3万,其中90%的患者选择在家庭环境中接受照护。希腊自2018年启动国家行动计划以来,通过建立覆盖主要城市的记忆诊所构建专业诊疗网络,同时联动非营利组织提供多元服务支持,年服务家庭已超5000户。该国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与社会需求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了一套可持续的痴呆症照护体系,为患者及家庭提供稳定且适配的支持。上海长征医院的殷浩教授介绍了胰岛暨再生胰岛移植的研究与转化。
温州医科大学宋伟宏教授(左)、澳大利亚天然吞噬实验室顾柏俊教授(右)分别发言
下午,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宋伟宏教授围绕 “GLP-1受体激动剂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作用”作了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分享了团队的多项重要研究发现:其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血管内皮细胞中,免疫调控因子IFITM的表达水平显著增高,该因子会促进γ分泌酶活性,进而导致β淀粉样蛋白(Aβ)产生增多;而抑制IFITM的表达,可有效减少转基因小鼠脑内的Aβ沉积,并改善其认知功能。其二,研究证实,Ⅱ型糖尿病患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显著偏高,且这类患者血液中的Aβ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基于上述发现,宋伟宏教授提出,GLP-1受体激动剂有望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治疗手段,因其具备改善大脑能量代谢、减少Aβ沉积的双重作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Virginia Lee教授带来了一场饱含深情的讲座。她首先满怀敬意地介绍了自己的科学伙伴与人生伴侣——John Trojanowski教授,二人携手探索神经变性疾病领域多年,共同发现:此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存在病理性蛋白质沉积,其中tau蛋白、α-突触核蛋白(alpha-synuclein)或TDP43蛋白,分别是不同神经变性疾病的特征性病理标志物。研究进一步发现,5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存在α-突触核蛋白的病理性沉积,而TDP43的病理性沉积在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中也极为常见,不过这些共存的病理改变是否对应着阿尔茨海默病不同的临床特征,目前尚待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Virginia Lee教授阐述了两项重要假说:一是病理性致病蛋白在脑内的扩散假说,二是不同疾病存在不同致病蛋白亚株的假说。为验证这些假说,她的团队开展了创新性实验:利用患者脑组织中提取的致病蛋白,在小鼠模型中成功模拟出致病蛋白沿神经解剖通路扩散的过程;同时,采用罹患不同类型tau蛋白病患者的脑组织提取tau蛋白,构建出具有不同脑内tau蛋白传播模式的小鼠模型,有力证实了致病蛋白亚株的存在。澳大利亚天然吞噬实验室的顾柏俊教授在会上作了“探索通过提升人体天然吞噬能力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途径”的报告。他指出,吞噬功能与年龄相关,年轻个体吞噬能力更强,这一发现也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诺贝尔奖提名者Colin Masters教授指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免疫疗法在疾病早期阶段应用效果最佳,这一疗法有望实现对该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团队张颖教授(左)、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右)分别发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团队的张颖教授介绍,团队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分化多巴胺神经元,为帕金森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其团队研发的iPSC衍生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CR201,在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移植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部分患者对多巴胺药物的依赖也有所降低。此外,研究团队还成功开发出高酪氨酸羟化酶(TH)、低多巴胺的神经细胞产品,该产品兼具快速起效与通用型安全的特性,为帕金森病治疗提供了更优选择。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前主席Dra Daisy Acosta教授从全球痴呆预防的视角,介绍了来自全球FINGERS网络和LATAM-FINGERS项目。根据全球FINGER网络项目显示,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运动)可延缓认知衰退,尤其在低教育水平人群中效果更为显著。暨南大学的苏国辉院士讲解了药食同源“枸杞子”对阿尔茨海默病保护研究。美国波士顿大学乔巴尼亚和阿维迪西亚医学院的Rhoda Au教授围绕在全球范围推进精准阿尔茨海默病与精准脑健康展开分享,尤其聚焦数字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检测中的应用。她介绍了三项重要进展:其一,通过数字笔与智能手机应用捕捉细微的认知变化,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全新工具;其二,研究发现语音特征可作为跨语言的认知评估指标,这为全球范围内的阿尔茨海默病筛查创造了可能;其三,团队开发的多语言数字健康平台,能够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与干预提供支持。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副会长王虹峥发布《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伦理学倡议书》
本次大会还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临床医学应用伦理学倡议书》。倡议书明确,AI技术的临床应用需以患者权益为核心,严格保障数据隐私安全与算法公平性;强调AI应定位为临床辅助工具,医疗决策的最终决定权仍归属医务人员,且需向患者明确告知AI的参与程度及潜在风险。同时,倡议书中呼吁加快建立AI伦理审查机制与弱势群体保护措施,为AI医疗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伦理根基。
本次大会的主持人员有: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郁金泰教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的王延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陈生弟教授、南京鼓楼医院的张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黄越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肖世富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陈彪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刘肇瑞教授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王虹峥教授。
苏州大学徐勇教授为大会作总结
最后,苏州大学徐勇教授为大会作总结。他表示,本次大会广邀国内外顶尖专家齐聚分享,内容既涵盖基础研究的前沿突破,又包含临床试验的最新成果,议程精彩纷呈、成果丰硕。这场学术盛会为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将有力推动该领域的科研创新与临床实践发展。
主会场现场吸引了众多的听众,线上参会四万三千六百八十八人(43688人)。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新闻报道组
主会场执笔:黄越
2025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