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AI赋能与转化,人机协同重塑脑健康认知与治理
2025年8月8日,“脑科学智慧战:AI 与人类临床专家诊断对赛专场”活动(以下简称“对赛”)成功举行,正式拉开了令人瞩目的“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帷幕。
人机对赛现场
此次大会由(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AAD)、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CSTEC)、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ADI-China)、湖南乾康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联合主办,北京老年痴呆防治协会、《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新基建专业委员会协办,汇聚来自全球五大洲的近千位顶级专家、学者、医务人员、行政监管负责人与产业领袖,共话人类脑健康预防、诊疗、照护与科研创新全周期解决方案。大会已连续成功举办11届,大会以前沿学术议题为引领、权威专家团队为支撑、广泛社会参与为根基,已成为成为我国、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最具权威性的阿尔茨海默(AD)与相关病国际学术盛会之一。
作为本届大会首次独具创见设立的“脑科学智慧战:AI 与人类临床专家诊断对赛专场”,以“智慧赋能、创新突破”为核心宗旨,致力于搭建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临床应用的高端交流平台,通过跨界碰撞与实践探索,推动AI在阿尔茨海默及相关病等医疗健康领域实现深度融合与落地应用,为系统性防治突破注入创新动能。
本场对赛活动,主席团由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秘书长、本届大会执行主席王虹峥教授,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理事、中国韬奋基金会AI与未来传播专项基金主任金晖先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张璨教授组成,主持人由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新基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元贵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吴晓东担任,代表了医学、科学、产业资本的跨界融合。
评审团由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创客协会理事长陆犇、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卢红波、河南大学教授马小泉、优抵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增军等组成,汇聚了产学研用领域的前沿洞见。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翁翎教授
AI大模型参赛团队
人类医生方面包括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明梅、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邱国真和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翁翎等顶级专家;AI代表队则包括了来自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织生科技有限公司等AI团队,代表了高校和企业界计算医学和AI的新质力量,大会强调自主可控国产化,所以他们的基础模型全部来自国产开源大模型底座。
本场对赛规则和评分办法均由大会组委会邀请多位医学、临床、科技界专家详细制定,为国内本领域首创,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采用现场同步分发密封病例的形式作为开始,分别由参赛医院医生与AI大模型团队展开对决。双方需围绕诊断准确性、治疗方案适配性、知识覆盖广度、逻辑推导清晰度及作答效率五个维度进行应答,每个维度分值20分,满分100分。
此次对赛大会提供的病例包括:《皮质基底节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 1 例》、《首诊为脑炎的不完全型 Wolfram 综合征1例》、《早发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例报告1例》,在规定时间15分钟内双方作答结束后,由现场评委逐组进行专业点评与量化打分,评分完成后即时公布比赛结果。
整场对赛历时2个小时,与会者一同见证了这场精彩纷呈的知识盛宴。三个专场的竞技中,参赛者们各施所长、竞展锋芒,呈现出一场智慧碰撞的巅峰对决;专家评委的点评则高屋建瓴,为我们清晰勾勒出技术落地的关键路径(获奖名单见文后附录)。
会议现场
本次对赛活动的成功举办,带给我们对于行业未来的更多思考:
首先,这并非一场冰冷的“人机大战”,更不是一决高下的零和博弈。恰恰相反,它是一场“智慧二重奏”,一次探索未来医学形态的“现场预演”,其时代背景是:我们已经迈入科技加速医学进步的时代,AI正深刻重塑脑健康防线。
人类在与疾病,尤其是像阿尔茨海默病这样复杂的神经变性疾病的抗争中,始终面临着两大挑战:复杂性与个体性。而AI,正是我们应对这两大挑战最有力的盟友,回望过去十年,人工智能从概念走向临床,从“辅助”走向“协同”。尤其在阿尔茨海默病这一复杂而挑战重重的疾病领域,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破限制,重塑我们对脑健康的认知与治理方式。
例如,在筛查阶段,AI借助神经影像、认知评估、语言行为识别等多模态数据建模,已可在尚未出现明显症状前识别轻度认知障碍(MCI)或高风险人群;
在诊断层面,机器学习算法正协助医生更精准地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神经变性疾病的亚型,提高误诊纠错能力;
在药物研发方面,AI大模型,如AlphaFold等,已经革新了我们对蛋白质结构的认知,极大地加速了新药靶点的发现。AI还可以高效地进行虚拟药物筛选和毒性预测,将原本耗时数年的临床前研究,缩短到几个月,为终结AD的“无药”困境带来了切实的希望。
而在干预环节,AI驱动的认知数字疗法已走进基层与家庭,实现远程评估与个体化训练,推动“预防即治疗”成为现实。
此次对赛的意义在于:人机脑科学智慧战,不仅是竞赛,更是合作前奏。人类医生拥有临床经验、共情力与对复杂多因变量的整体判断,而AI系统则不疲倦、不偏见,擅长从海量数据中发现微小特征。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未来医学图景:以人类医生为核心、以AI为强助,共同构建“早筛、早诊、早治”的防线体系。
今天的“人机对赛”,不是为了区分谁强谁弱,而是为了探索如何更好地结合人类医生的临床洞察与AI的计算能力、数据敏感性与模型精度,打造未来真正意义上的“人机联合诊断体系”。在今天的对赛中,我们将看到:双方如何根据患者的表现、影像和主诉作出判断;同时,又如何依据既定算法给出推理路径和诊断建议。我们也将设立“透明解释”环节,让AI不再是“黑箱”,而成为可信、可控、可验证的医学伙伴。
从对赛看未来,可以预见:AI不是替代医生,而是赋能全民脑健康。放眼未来,我们预见,AI将在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全链条中扮演三大角色:
首先,是风险预测者:通过人群基因组、环境、生活方式等大数据建模,预测潜在高危人群,实现“疾病未发先防”;其次,是精准干预师:结合个体化特征推荐饮食、锻炼、药物与非药物干预组合,真正实现“千人千方”;再者,是照护伴随者:从虚拟照护机器人、情感AI助手,到失智患者监护系统,构建“技术+温度”的智慧照护体系。
正因如此,我们深信:AI不会替代医生,但一定能赋能每一位医生,让每一个人都离“无认知之殇”的老年生活更近一步。
最后,我们认为:人机共治,是迈向未来医学的里程碑。认知障碍的全球挑战正迫使我们重新思考疾病治理的技术手段和系统路径,AI与临床医学的融合,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预测与预防医学”时代。“脑科学智慧战”的意义,绝不仅在于这场比赛本身,更在于我们如何借此契机,构建起面向未来、融合智能、聚合人类智慧的脑健康防治体系。
让我们共同见证这场科技与医学、人类与AI的精彩较量,也让我们共同期待不久的将来,AI会成为每一位医生背后的坚强助手,让阿尔茨海默及相关病不再成为不可承受之痛。
参赛者合影
附录:获奖名单
最佳精准诊断奖:
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张明梅教授,上海织生科技有限公司AI代表队叶剑锋董事长
最佳创新治疗方案奖: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邱国真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AI代表队陈欣怡老师、兰子娟老师
最佳科学探索奖: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翁翎教授,湖南第一师范学院AI代表队周聪博士、唐德燕博士
2025健康桥-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学术大会新闻报道组
执笔:金晖
2025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