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2096-5516 CN 10-1536/R
  • 主办单位: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徐勇, 王军, 王虹峥, 王延江, 刘肇瑞, 郁金泰, 周知, 彭丹涛, 顾栢俊, 李坤成, 侯清华, 马辛, 王晓明, 王志稳, 王惠芳, 汤彬
    PDF全文 (3529) HTML (16545)

    本报告汇总了阿尔茨海默病及痴呆相关领域现有的最新数据, 分析了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疾病负担、诊断治疗、风险因素、康复护理和疾病筛查等各方面的现状、问题以及趋势,针对目前中国民众和政策制定者最关心的问题,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基本数据是怎样的?为什么知晓率相对提高,但是患者就诊愿望相对不高?如何采用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等等,提出了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控策略。特别强调了要大力开发经过验证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工具,提供更有效治疗的创新药物,以及鼓励和建立全国性属地化社会互助支持网络。本报告期望能对医学专业人士、患者、家属和照护者、政府政策制定人员、养老机构等有所帮助,能为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撑,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建议,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识,以期缓解我国阿尔茨海默病疾病的整体负担,推动我国健康老龄化的实现。

  • 林璐, 马辛, 王刚, 王虹峥, 王志群, 王志稳, 王晓明, 王惠芳, 朱飞奇, 乔立艳, 刘肇瑞, 齐志刚, 汤彬, 李坤成, 李朝辉, 肖世富, 郁金泰, 周显波, 赵禾欣, 赵忙所, 赵红彬, 顾耘, 郭红, 郭玲, 郭起浩, 富丽萍, 雷敏, 潘伟刚, 徐勇, 王军,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PDF全文 (1403) HTML (6694)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严重智力致残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如何早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是现今健康领域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我们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循证、干预研究实践、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和专家咨询,结合中国老年健康和社会文化特点,体现中国传统医学、武术、养生以及社区组织优势,制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指南,涵盖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预防策略,从积极生活态度、社会活动参与、认知训练、体育锻炼、戒烟限酒、营养、睡眠,血压、血糖、血脂管理,体重和其他慢病管理以及中医开展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一级预防。本指南仅供个人、家庭和社会开展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时参考。

  • 徐勇, 王军, 王虹峥, 李坤成, 王慧芳, 王晓明, 汤彬, 乔立艳, 李缨, 李鹏, 马辛
    PDF全文 (604) HTML (4511)

    目的:为了更加全面了解我国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更加精准地为防治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及对策建议,开展了本次阿尔茨海默病知晓与需求现状调查。 对象与方法: 通过线上问卷,对18岁以上普通成年居民进行调查,居民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调查总样本为20671人。 结果: 被调查人群阿尔茨海默病的总知晓率为95.9%,经统计学标化后为91.5%。不同人群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总知晓率存在一定差异;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或老年痴呆病可以预防的比例是87.9%;被调查居民觉得居家照护患者遇到的困难最主要表现在精力不够、照护能力不足和缺少专业的失智养老服务机构;患者的最主要的照护者是配偶,占47.9%,对阿尔茨海默病康复治疗内容了解的仅占23.3%;对合理安排患者营养知晓率为39%,在被调查人群中,主动愿意去医院就诊的比例只有12.9%,其中农村居民和低学历居民主动就诊愿望较低。 结论: 本次调查结果为更加精准地制定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对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何晓宇, 费晨杰, 王子怡, 强艺瑄, 纪家灏, 郭钰, 郁金泰
    PDF全文 (527) HTML (3181)

    2023年7月,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AIC)在荷兰召开。近10000名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汇聚阿姆斯特丹,共话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和痴呆症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大会持续五天,呈现了超过3000个学术报告,通过专题研讨、壁报展示等活动,促进全球研究者深入开展交流研讨,探索AD创新发展新格局。本报告结合AAIC面向全球发布的《Advancements In Treatment,Diagnosis and Risk Reduction Strategies Highlighted at AAIC》,对2023年AAIC亮点进行整合。

  • 刘雨辉, 卜先乐, 马辛, 王刚, 王虹峥, 王桂红, 朱飞奇, 乔立艳, 刘肇瑞, 纪勇, 李小凤, 李延峰, 李霞, 肖卫忠, 肖世富, 吴庆建, 张巍, 郁金泰, 周玉颖, 侯清华, 袁俊亮, 贾建军, 顾耘, 郭玲, 郭起浩, 彭丹涛, 裴中, 潘伟刚, 王延江, 王军,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
    PDF全文 (492) HTML (3357)

    基于现有文献证据和专家组讨论意见,在既往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相关指南基础上,对AD药物治疗方案和推荐意见进行了更新,重点引入抗Aβ免疫治疗相关进展,为AD的早期和全面干预提供参考。内容涵盖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原则,对症治疗药物中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治疗方法,Aducanumab、Lecanemab和Donanemab疾病修饰治疗,甘露特纳的使用,以及中医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

  • 王英全, 梁景宏, 贾瑞霞, 徐勇
    PDF全文 (467) HTML (2808)
    目的: 对中国未来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D)患病情况进行预测,为我国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AD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计算过去30年不同时期老年人AD合并患病率。以2015年全国1%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年龄移算法预测我国未来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将近年(2015-2018)全国不同年龄组AD合并患病率与未来人口相结合,预测我国2050年老年人AD患病情况。结果: 我国1985-2018年AD合并患病率为3.9%(95%CI:3.4-4.4),其中2015-2018年合并患病率为6.6%(95%CI:4.7-8.6)。2020年、2030年、2040年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人数分别为1450万、2075万、2687万。2050年患病人数为3003万,其中年龄组60~69岁、70~79岁、≥80岁患病人数分别为614万、907万、1482万人。2050年AD患病人数为2015年的2.35倍。结论: 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预防措施,中国AD患病人数在未来30年将大幅增长。
  • 徐群, J. Wesson Ashford, 陈彪, 陈树斌, Jeffrey Cummings, 顾柏俊, 郭起浩, 韩璎, 花迎雪, 金华, Nagaendran Kandiah, 李海雁, 刘晓蕾, 刘新, 卢佩琳, 裴中, 施晓耕, 孙凯, 汤彬, Goerge Vradenburg, 王惠芳, 王军, 王晓明, 王艳蕊, 王艳梅, 王玉林, 翁文锋, 辛美哲, 张玉兰, 赵禾欣, 周显波, 王虹峥
    PDF全文 (419) HTML (1919)

    老年人痴呆或认知障碍多由一种以上年龄相关的常见脑部疾病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其中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且是全球前10位死因中唯一无法治愈或缺乏长期对症疗效的疾病,给个人、家庭和全球经济都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早期及时发现和干预是对抗AD的最佳策略。在过去的 30 年中,许多研究都提出了降低痴呆风险的方法,2020年《柳叶刀》杂志的痴呆预防报告已阐明通过应对风险因素可以预防或延缓超过40%的痴呆。然而,目前全球医疗体系尚未具备早期或及时发现AD的足够能力。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不到 10%的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是在初级医疗机构中诊断出来的。近来,抗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beta,Aβ)抗体药物lecanemab和donanemab被批准上市用于早期AD治疗,以及30年的随访研究证明改善风险因素显著减少AD痴呆的发病率并延长了寿命,使得人们对AD早期识别的关注迅速增加。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China Association for Alzheimer's Disease,CAAD)认识到居家早期和及时发现 AD 的重要性,并成立了一个由协会成员、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组成的全球 AD 多领域专家团队,就以下目标达成共识: ①为个人、家庭、社区、协会和组织提供专家指导意见;②介绍用于认知障碍和痴呆居家筛查的数字工具和可用资源,并为AD高危人群或疑似患者制定下一步应对策略;③讨论现有可用或将来可能的居家筛查适宜AD生物标志物;④为未来的改进和全球应用建立可行性框架。专家组对于当前可用的证据、工具和资源进行综述,并进一步考量其在AD 居家筛查中的价值。

  • 许春燕, 陈淳淳, 郭启雯, 林燕维, 孟雪娅, 邱国真, 朱飞奇
    PDF全文 (401) HTML (42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在记忆门诊中,MOCA-B和MES量表对遗忘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Amnesi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识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方法:

    纳入在记忆门诊以记忆力下降为主诉的68例患者,均完成MMSE、MOCA-B、MES量表及全套神经心理测验评估,以全套神经心理测验作为诊断aMCI的标准,并以此来比较MOCA-B与MES量表对aMCI识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结果:

    根据全套神经心理测验的结果,aMCI组有48例,正常组有20例,MOCA-B和MES量表识别aMCI的敏感性分别为93.75%和72.92%((P=0.01),特异性分别为75%和8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1.00))。

    结论:

    MOCA-B在记忆门诊中识别aMCI的敏感性优于MES量表,特异性比较无明显差别,值得在记忆门诊中推广使用及进一步研究。

  • 钟春玖
    PDF全文 (328) HTML (375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个包括神经变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异常磷酸化、神经炎症、葡萄糖代谢障碍等多病理生理特征构成的复杂疾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以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为主流的多种理论假说并未能阐明AD真正的发生发展机制,相应的防治新药研究也遭遇严重挫折。既往指导简单疾病研究获得巨大成功的“还原主义”哲学思路和方法难以套用于AD这一类年龄相关的复杂疾病研究。以进行性突触/神经元丢失和脑萎缩为特征的神经变性才是AD疾病发生发展和临床表现的唯一直接基础,未来的研究应该致力于阐明AD神经变性的发生机制及其与其他多病理生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真正理解AD、发现有效的疾病防治方法。

  • 蔡齐勇, 康煕雄, 李朝辉
    PDF全文 (315) HTML (1351)

    随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研究的深入,血液标志物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在AD诊断和病程监测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AD血液标志物免疫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进展,就单分子阵列、电化学发光、免疫磁减量、化学发光、免疫沉淀-质谱联用等技术在AD血液标志物检测中的原理、优势、局限性进行综合分析,并讨论这些技术在提高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临床应用标准化方面的应用进展。

  • 肖金雯, 任汝静, 王刚
    PDF全文 (274) HTML (2228)

    随着Aβ单抗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疾病修饰治疗理念的不断深入,近期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试验及临床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以Aducanumab、Lecanemab(BAN2401)为代表的药物相继获批,在临床上获得试用。2022年12月11日,由作者团队在海南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首次采用 Aducanumab单抗治疗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用药,从而在国内正式开启了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序幕。本文拟就Aβ单抗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进行一系统述评。

  • 陈娇, 李松涛
    PDF全文 (273) HTML (1927)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日常生活功能。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如何利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中快速、高效地发挥作用,涉及到影像学分析、神经心理数据处理、治疗以及智能辅助设备等领域。本文旨在对人工智能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汇编了现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在AD影像数据处理、对AD的预测、在AD治疗以及在AD患者智能辅助设备方面的应用进展,根据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首选的系统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2023年7月-8月,在PubMed、知网CHKD、万方数据库及智慧云图书馆中搜索了预先确定的关键词,生成了96个非重复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对96篇论文的标题和摘要进行筛选,之后排除50篇,剩下46篇进行综合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的应用已较广泛,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部分缺乏实用性及可推广性,有待更进一步优化。

  • 丁若溪, 刘肇瑞
    PDF全文 (239) HTML (96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痴呆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考虑药物治疗在痴呆患者症状和功能改善疗效上的局限性,非药物治疗已成为痴呆和认知障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从运动康复、心理干预、物理治疗、认知功能训练4个方面梳理非药物治疗的发展情况,通过讨论常见的治疗方法、相应特点及其效果,以期为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黄钰媛, 郁金泰
    PDF全文 (235) HTML (112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正在成为全球健康和社会护理面临的重大挑战。过去的十余年里, AD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本述评中,我们总结并分析最新的AD领域国际进展,包括AD预防、诊断性生物标志物、针对β-amyloid疾病修饰疗法等,提出阿尔茨海默病多级、全程、科学防控体系,为进一步理解和治愈该疾病提供新的视角。

  • 朱圆, 余小萍, 王刚
    PDF全文 (218) HTML (1592)

    为应对老年痴呆患者数量的不断增长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以及照护负担,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针对性的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我们在参考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系统综述及原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相关领域临床及护理专家的实践经验,针对痴呆患者基于社区支持的居家照护人员要求及设施、照护的具体内容、照护的卫生资源及政策支持,居家到机构的过渡照护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议,为规范基于社区支持的老年痴呆患者居家照护提供指导和实践支持。

  • 林子粲, 李烁, 许桓阁, 钟蔚颖, 王奕博, 王之琼
    PDF全文 (181) HTML (137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多见于85岁以上老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特征多表现为失语,记忆障碍等。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医生诊断AD的重要工具。目前,深度学习已在声音,图像,文字等数据领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在AD的fMRI图像分类中的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首先回顾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然后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AD的fMRI图像分类中的几种方法,包括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循环神经网络方法,图神经网络方法;最后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王虹峥, 李坤成, 王军
    PDF全文 (168) HTML (610)
  • 李坤成, 李倩倩
    PDF全文 (167) HTML (1851)

    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行动计划(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 initiative,ADNI)旨在研究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试验提供信息的脑成像和生物学标志物。通过ADNI-1、ADNI-GO、ADNI-2和ADNI-3等连续阶段,对淀粉样蛋白和tau表型分析及改进神经影像学方法,已成功实现数据标准化分析和测量,并对全球无限制公开共享数据。本文对ADNI进展情况及ADNI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对美国及WW-ADNI及相关国家ADNI概况进行了总结与述评,并对开展ADNI-4进行了展望。

  • 徐梦, 刘艳梅, 李丹, 张玉洁, 张燕, 许奔奔, 郭晨晨, 麦尔哈巴·赛里木, 孟新玲
    PDF全文 (155) HTML (355)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度特征,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血管性痴呆(VaD)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01~2019-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脑病科TOAST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后所致的血管性痴呆(VaD)患者30例为VaD组,并收集同期于本院健康体检年龄、性别相匹配的认知功能正常者30名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粪便,提取DNA,质检合格后应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粪便中的微生物群组成,进行两组之间肠道菌群丰度分析,比较其差异性。结果:(1)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序列共注释31个菌属,与对照组比较,VaD组拟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氏菌丰度较高;对照组中双歧杆菌、链球菌丰度较高,两组的菌群丰度具有差异性(P<0.05)。(2)通过样本群落结构分布显示VaD组中拟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氏菌丰度较高;对照组中双歧杆菌、罗氏菌、劳特氏菌丰度较高;克雷伯氏菌、肠道巴恩斯氏菌、小杆菌、柯林斯氏菌丰度在两组中均偏低,对照组低于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boxplot分析显示,在属水平上,VaD组的肠道菌群的丰富度低于对照组;劳特氏菌属(P=0.032)、毛螺菌(P=0.002)、瘤胃菌(P=0.001)在对照组中丰度较高;志贺氏菌属(P=0.001)、克雷伯氏菌(P=0.014)、普氏菌(P=0.02)在VaD组中丰度较高;(4)Lefse分析显示变形菌门、琥珀酸弧菌科、肠杆菌科、志贺氏杆菌属在VaD组中丰度较高,为优势菌属;韦荣球菌科、劳特氏菌属、普雷沃菌属、毛螺菌科等在对照组中丰度较高,为优势菌属。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存在肠道菌群丰度改变,可能出现肠道菌群失调,推测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参与血管性痴呆的病理进程及发生发展。

  • 钱欣怡, 岳玲, 肖世富
    PDF全文 (148) HTML (125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AD伴发早期识别及恰当的干预仍有较大难度,急需易于获取且经济、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近年来,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发展蓬勃,可能在未来彻底改变AD的诊疗现状。本文就AD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新进展及如何应用于临床实践进行讨论。

  • 刘一丹, 李小凤
    PDF全文 (145) HTML (1383)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认知功能障碍(cognitive impairment, CI)患者的数量急剧上升,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医疗和经济负担。而对于CI的早期筛查和干预,被广泛认为是疾病管理中的一项关键策略,会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神经心理学量表在CI患者的筛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认知筛查量表,各种筛查工具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差异很大。本文旨通过概述10余种临床常用以及新进开发的认知功能筛查量表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时间效率,以求找寻新的筛查量表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 周艳星, 肖小华, 梁春华, 李程杰, 王锴锁
    PDF全文 (132) HTML (100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认知记忆不可逆性恶化为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AD致病机理多样,主要病理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多肽(β-amyloid polypeptide,Aβ)沉积和tau蛋白纤维缠结。近年来,炎症机制亦被AD研究者所关注。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AIC)修订AD诊断框架,扩增传统的ATN框架为ATNIVS,其中I为炎症机制,提示神经炎症可以作为AD疾病诊断或药物治疗的靶向策略。目前炎症与AD的关系复杂,一方面炎症因子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临床前AD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或加剧AD神经病变。因此本文将对炎症因子在AD疾病进展中的临床价值和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相关研究进行论述,包括炎症因子种类(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及趋化因子等)和功能、炎症与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的关系,炎症作为AD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等,深入探讨神经炎症与AD疾病进程之间的关系,对系统了解神经炎症在AD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 王虹峥, 赵禾欣
    PDF全文 (129) HTML (344)
  • 王楠, 孙莹, 王瑞婷
    PDF全文 (128) HTML (85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记忆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最终影响言语、行为、视觉空间定位和运动系统。Aβ沉积到一定剂量将启动一些机制引起病理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在众多机制中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以促进神经炎症反应, 造成神经元损伤。本文从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方面对AD的作用影响及中药调控神经炎症治疗AD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为A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 侯清华
    PDF全文 (124) HTML (857)
  • 罗梦浔, 陆志红, 陈椰林
    PDF全文 (124) HTML (36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严重神经变性疾病,其广泛流行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还在持续上升。传统药物仅能暂时缓解AD的某些症状,不能延缓该病的恶化进程。近20年来,无数个试图延缓该病恶化进程的AD药物研发在临床试验阶段都以失败告终。长期以来,AD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目前,靶向淀粉样蛋白(Aβ)药物仑卡奈单抗首次在随机、双盲、多中心的3期临床实验中展现出了延缓AD进程的效果,表明AD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而异常聚集的Aβ就是一个致病原因。该进展对于AD的致病理论和治疗同时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开启了人类攻克AD的新纪元。在本述评中,我们对AD研究的前沿进展进行总结,旨在提高社会对该病的关注和理解。

  • 周艳星, 肖小华, 梁春华, 颜学勤, 胡火有
    PDF全文 (118) HTML (457)

    探讨AD神经炎症的分子机制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总结当前针对AD神经炎症的药物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神经胶质细胞抑制剂(如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炎症介质抑制剂(如单抗类、TNF-α抑制剂等)、抗炎siRNA治疗、抗炎中药等,对比了上述药物在AD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并讨论了它们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张琳, 凌云, 王丽, 刘石密, 陈江瑜, 张平
    PDF全文 (115) HTML (487)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和间歇性复合刺激(iTBS)对老年抑郁与认知改善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抑郁障碍患者50人,随机分为10 Hz高频rTMS组和iTBS组,在使用舍曲林100 mg/日治疗后分别接受10 Hz高频rTMS和iTBS治疗,脱落10例,最终两组各20例,分别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进行比较分析。两组分别实施高频rTMS和iTBS治疗,对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10次后,两种治疗方法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而治疗20次后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治疗自身前后对比,治疗10次、治疗20次后,HAMD值均低于入院时,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0次对抑郁症状的缓解较治疗10次的明显。两组治疗前TMT1、TMT2、MoCA及VFT基线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0次后,TMT1、TMT2、MoCA及VFT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身组内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经颅磁刺激的两种模式联合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均有效,在治疗20次后10Hz高频组HAMD分值减少较iTBS组明显,10Hz组对抑郁症状的缓解优于iTBs组,两种治疗对认知均有改善作用,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彭丹涛
    PDF全文 (111) HTML (858)
  • 徐畅, 王丹丹, 张占军, 李馨
    PDF全文 (106) HTML (1272)

    Aβ级联假说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 病理发展理论中最为学术界所认可的。许多研究者认为Aβ神经毒性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和认知功能障碍在AD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Aβ在脑内沉积模式,归纳了Aβ对认知功能、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影响,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

  • 王楠, 孙莹, 王瑞婷
    PDF全文 (104) HTML (309)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记忆障碍和认知能力下降为特征的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最终影响言语、行为、视觉空间定位和运动系统。Aβ沉积到一定剂量将启动一些机制引起病理改变,导致记忆力下降。在众多机制中炎症反应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可以促进神经炎症反应, 造成神经元损伤。本文从小胶质细胞及星形胶质细胞对AD的作用及中药调控神经炎症治疗AD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归纳,为AD的治疗及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 张艳霞, 黄胜燕, 李娟
    PDF全文 (98) HTML (469)

    阿尔茨海默病是我国目前老年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老年痴呆总数的60%~70%,我国目前有AD患者983万,预测203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超过2000万人,2040 年超过2500万人,2050年超过3000万人。随着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的增加,照顾者也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基于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照顾者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受到研究者重视。本文就阿尔茨海默病照顾者的心理问题的研究进展和护理干预方法进行综述。

  • 周显波, 裴中
    PDF全文 (97) HTML (388)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龄化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对全球社会经济造成严重负担。虽然近年来其相关研究有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为病人及其家人带来了更多的早发现和诊疗方案,但颠覆性的早发现和诊疗方案尚在研发中。对全球在及时、及早发现,早诊断和药物研发方面最新的有前景的进展做了概述和展望,期待通过及时、及早发现,早诊断和精准神经学可以更好地管理病人,通过靶向神经免疫/多机制以及鸡尾酒疗法早日开发出革命性新药,切实解决这个世界难题。

  • 肖小嫱, 肖军
    PDF全文 (94) HTML (745)

    阿尔茨海默病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PET-CT是目前AD早期诊断最有效的、公认的方法,但价格昂贵且操作繁琐,不易临床广泛使用。Aβ蛋白及tau蛋白的病理改变为AD的早期事件,但其生物标志物与痴呆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神经突触缺失被认为是AD早期病理生理改变的结局事件,脑电图可实时监测大脑突触功能,可作为监测AD的电生理标记物。本文旨在对脑电图在阿尔兹海默病的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刘姗姗, 沈刚, 鄢贵, 施后奎
    PDF全文 (92) HTML (1373)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色氨酸及其代谢物对神经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机制。 方法: 借助数据库及文献调研筛选色氨酸及其体内代谢物为研究对象,Swiss Target Prediction在线平台预测色氨酸及其代谢物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AD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软件获取交集靶点。借助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目标化合物-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在线平台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结合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PPI 网络图,通过度值、中介中心性、节点紧密度筛选关键靶点。采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RCSB PDB和PubChem数据库获得靶点和化合物的结构,利用pymol软件和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 结果: 筛选出色氨酸及其代谢物共11个目标化合物,包括邻氨基苯甲酸、犬尿酸、黄嘌呤酸、朱砂精酸、喹啉酸、色胺、血清素、褪黑素、N-甲酰犬尿氨酸、色氨酸、5-羟吲哚乙酸。筛选得到233个成分靶点基因,1824个疾病靶点基因以及80个交集基因,涉及作用于AD的GO分析475条,KEGG分析120条,涉及的关键靶点为MMP 9、NR3C1、PTGS 2、MAPK 1、EGFR等多个靶点,涉及多巴胺能突触、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前列腺癌、cAMP信号通路、 FOXO信号通路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色氨酸及其代谢物与AD关键靶点结合活性较高且对接构象较稳定。 结论: 色氨酸及其代谢物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发挥防治AD的作用。

  • 徐勇, 谭琪, 孙宏鹏, 张天阳, 林璐
    PDF全文 (91) HTML (704)

    目前有关阿尔茨海默病临床治疗效果令人失望,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急需要早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中国策略的证据主要来自国内外文献的循证、干预研究实践、多个案例分析的经验总结,通过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该策略指南。该策略指南坚持“早期、及时、持续和综合”的原则,需要同时针对多个危险因素,进行多靶点预防。由于目前研究的局限,相关证据还不完全,仅供家庭和社会开展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时参考,我们将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

  • 洪晨璐, 刘广文, 戴德政, 关博元, 黄玉洁, 刘肇瑞, 罗雅楠
    PDF全文 (80) HTML (613)

    运动认知联合干预是一种针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老年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方式,而远程康复技术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为MCI患者提供居家干预的途径,提高了干预的依从性和可及性。基于远程康复技术的MCI患者运动认知联合干预可通过设定个性化目标、实施电话督导及家访、提供在线技能培训及视频指导、家人支持等互动技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及依从性。应用于MCI老年患者运动认知联合干预的远程康复技术平台包括游戏化干预(运动游戏、严肃游戏)、数字和移动应用程序(应用程序、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程序、视频会议)等。运动认知联合干预形式包括序贯式干预、双任务干预和交互式干预。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MCI患者远程康复干预策略强调了强化自我效能、个性化精准干预、提升社会支持、搭建用户友好型框架及增强健康信念等,但远程康复技术仍存在安全性问题、老年人对技术设备的学习障碍等挑战。基于远程康复技术的MCI老年患者运动认知联合干预,在提供灵活、经济、个性化干预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未来研究应在健康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结合MCI老年患者的特征和偏好,设计用户友好型的远程康复平台,并进行更多针对中国MCI人群的研究,以提供高水平证据支持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推广性。

  • 蒋平静, 谭小林, 于婷婷, 程雪, 彭晶晶, 胡舒, 李远, 赵新民
    PDF全文 (79) HTML (934)

    目的:探讨建立基于电子化的痴呆与认知障碍早期识别筛查和诊断流程。方法:筛选确定适合痴呆与认知障碍筛查和诊断的评定量表8个:记忆障碍自评量表(ascertain dementia 8 questionnaire, AD8)、易管理的简短认知筛查量表 (mini coginitive testing, Mini-cog)、谵妄评定方法(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CAM)、总体衰退量表(gobal deterioration scale, G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神经精神科问卷(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 NPI)。研究组通过软件工程师设计的患者或家属能在手机上完成自评的小程序进行测试,对照组采用人工测试,分别对电子化筛查量表的效度和时间效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合相关临床检查及诊断标准构建早期识别筛查和诊断系统。结果:(1)电子版的AD8、Min-cog、ADL、CAM、MMSE、MOCA在不同诊断组别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D8与Min-cog、MMSE与MOCA评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D8、ADL、MMSE、MOCA、CAM的RUC值均在0.90以上。(2)电子版测试与人工测试各量表评分、完成时间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时间效率节省了33.98% 。结论:电子版的认知功能筛查和诊断量表效度、效率和诊断价值相对于人工测试较高,适宜在社区和记忆门诊推广应用。

  • 李凌, 朱飞奇
    PDF全文 (77) HTML (386)
  • 徐志锋, 练昌林, 彭玲梅, 赖文杰, 周思捷, 王玉凯
    PDF全文 (75) HTML (711)

    目的: 探讨6-羟基多巴胺氢溴酸盐(6-hydroxydopamine,6-OHDA)诱导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小鼠多巴胺能神经元坏死性凋亡的细胞机制。方法: 将含0.02% 抗坏血酸和0.9% 生理盐水的6-OHDA注入开颅后的8周龄、健康雄性C57/BL小鼠的单侧黑质(substantia nigra,SN) 区域构建PD小鼠模型(模型组),用APO旋尾实验和旷场实验验证PD小鼠模型的构建情况;取模型组小鼠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多巴胺能神经元(dopaminergic neurones,DA)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 TH)恢复水平;通过qPCR和IHC检测模型组小鼠坏死性凋亡相关基因(FADD,RIPK1,TRADD)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左脑黑质区域只注入含0.02%抗坏血酸的0.9%生理盐水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6-OHDA组小鼠的旋转次数明显增加,跑动距离和平均速度明显减少(P < 0.05),静止时间则明显增加(P < 0.05);6-OHDA组小鼠纹状体区域(STR)和黑质区域(SN)的TH阳性表达均明显降低(P < 0.01),其中STR中的致密神经树突纤维明显减少,SN中的DA神经元大量丢失,仅可见少量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存留,残留的阳性神经元细胞胞体小,突起短;6-OHDA组小鼠RIPK1、FADD的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结论: 6-OHDA可促进DA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其可能机制是通过促进FADD-RIPK1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